香港何曾有「衝擊中聯辦」? - 白月泠

香港何曾有「衝擊中聯辦」? - 白月泠

香港土共鄭耀棠說,中央對青年「衝擊中聯辦」感震驚。儘管他轉頭就否定自己的說法,指那只是他的個人分析,但其實大家心裏明白,他不過是一時口快說溜了嘴。根據心理學的理論,越即時的反應越能反映其真實想法。
鄭耀棠說中央震驚。相信鄭耀棠不是真接與中央對話,而是透過所謂的「中間人」或北京駐港人員來互換訊息。這些中間人從香港收集訊息,然後向北京滙報,因此,如果這些中間人感「震驚」,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北京也「震驚」。
這才真讓香港人震驚!一些年輕人推推中聯辦門前的鐵馬,就可以被說成是「衝擊中聯辦」,就可以令中央震驚?

不過是推推門前鐵馬

「衝擊中聯辦」這片語,肯定是左派樂意使用的,因為它蘊含着不真確的負面意思。「衝擊」可解作衝向敵人進行攻擊、嚴重影響等意思,甚至可能令人聯想到會否演變成「衝擊」中央。
事實上,元旦日示威青年只是堅持要走近中聯辦的門口,他們不滿警方的防線遠得離譜;他們衝呀衝,最後不過是要把假棺材放在中聯辦門外,然後就和平散去。要說「衝擊」,頂多是「衝擊」警方的不合理防線,何來「衝擊中聯辦」?
如果北京中間人把事件滙報成「衝擊中聯辦」,那就是上綱上線。要不是中間人帶政治目的地引導北京從一個脫離事實的角度去看這示威事件,就是盲目聽信土共。要知土共在本地政治場上有他們自己的利益關注,他們當然從對自己最有利的角度去看、去聽和去講事情,如果中間人連收集資訊都「親疏有別」,那就休想全面地掌握到香港實況。
青年衝鐵馬,造成碰撞,一來是不滿警方的安排,二來,明眼人都知道是為了吸引傳媒注意。策略成功──凡衝突場面都必能吸引到傳媒報道。這是搞社會運動的常識,不是嗎?

北京應收集真切情報

香港社會對這衝突場面有甚麼反應?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但其實一般百姓都不太上心;反而是從衝突場面帶起「八十後」這話題,成為繼「o靚模」之後的傳媒潮語,成為新興的新聞題材。
若北京中間人連甚麼是應該緊張、甚麼是毋須緊張的,都不懂得分辨;若北京中間人連普羅大眾的脈搏都掌握不到,那麼,北京不是太脫離香港群眾、太脫離香港社會文化了嗎?
見微知著,對香港有如此這般水平的了解,難怪陸續傳出中央要更多插手港務、要建立「第二管治梯隊」、要把香港澳門化等奇形怪狀的構想。如果中央真想與香港建立和諧關係,就好應該整頓一下收集和整理香港情報的系統,切切實實地真正了解社會大眾的情況和關注。「衝擊中聯辦」?中聯辦有甚麼好衝擊的,要衝擊都去禮賓府吧。別儍啦!

白月泠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