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間,大家都在大談八十後。有的把他們捧成革命先鋒,有的把他們貶為三無(無好工、無前途、無資產)的可憐蟲,有的稱讚他們創意無限,有的指他們不過是未見過甚麼場面的井底之蛙。最最無聊的是特區政府,依然打着幾十年前那套行政吸納政治的手法,把他們看成一個新興利益團體,想方設法了解他們的利益訴求,希望平抑八十後的「怨憤」!
除了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分類帽可以很有把握地把人分門別類,派到不同學院外,其他分類方法只管是以年代、種族、膚色都不過是把現實簡單化的概念遊戲,粗疏又失實,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所謂八十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數十萬的年青人中,性格、喜好、志向、品味實在千差萬別,有躲在家不見天日的宅男,有一心改造社會面貌的熱血男女,有拼命賺錢消費旅遊的識嘆族,有掘到第一桶金的精英,有跟前輩一樣擁抱四仔主義(屋仔、車仔、老婆仔、仔仔)的普通上班族……。把他們當中投入社會運動的一小撮視為八十後的代表,進而視整個世代為改革社會的先行者、先鋒只能是脫離實際的空想或是美麗的誤會。
其實,參與近期各項社會抗爭活動包括反高鐵、元旦大遊行、保護天星等的絕不限於八十後的年青人,還包括很多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甚至二十後的人。這是任何大型社會運動或革命的必然情況。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就是六十後的孫中山、七十後的陳天華、八十後的鄒容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