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偉駿報道】香港開埠初期,華人吸食俗稱「福壽膏」的鴉片煙蔚然成風,手握煙槍的頹廢形象,被西方媒體諷刺為「東亞病夫」;華人吸毒相片被製成各式各樣明信片,當成香港特產的「手信」寄贈親友。五十後的唐卓敏醫生,過去四十年走遍大江南北搜羅這些民間珍藏,今起一連展出三日,跟市民重溫這段苦難歷史。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在伊利沙伯醫院當顧問醫生,每天被診症、開會填得滿滿,但無論如何也要抽時間逛跳蚤市場、收買舊店「尋寶」,尤其是跟中國及香港戰爭有關的舊東西,「香港嘅歷史同戰爭、毒品離唔開關係,早期鴉片為禍香港,甚至整個中國。鴉片戰爭、日治時期更加係早幾代香港人嘅苦難歲月。」
近至時下青少年索K,遠於早年華人吸食鴉片,香港的歷史都離不開一個「毒」字。當年留着辮子穿清裝的華人,手持鴉片煙槍躺在床上吸毒的頹廢形象深入民心,中國人因此體弱多病,被外國人恥笑為東亞病夫;連吸食鴉片的照片,也被外國人大量印製成各式各樣的明信片,用來寄回給祖家的親友當手信。
以這段恥辱歷史為鑑
唐卓敏收藏了一批這些明信片,及一支上百年的鴉片煙槍,已忘了是從那裏得來。他說除了珍藏,也希望將這段恥辱的歷史引以為鑑。
香港島是割讓予英國,但九龍與新界則是向滿清政府租借至1997年。
早期的英國政府內部文件已有意見提出,英國向中國「買斷」九龍與新界。另有官員提議要解決本港華人社區吸食鴉片的嚴重問題。這些當年港英政府的機密文件,如今已統統成為唐醫生珍藏的歷史文獻。
他與收藏家協會其他成員,今日起一連三日借出逾三百件描述香港百多年歷史的展品,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免費展出。除了早期「毒史」外,還有本港百多年來的飲食、交通等各方面民生演變。
昔日香江藏品展
展品:300多件反映香港百年歷史的展品,主題包括鴉片、日治時期、交通發展等
日期:今日(周六)至本月11日(下周一)
時間:周六下午2時至8時、周日上午10時至下午8時、周一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場地:銅鑼灣中央圖書館3號展館(免費入場)
資料來源:香港收藏家協會
珍藏展品
日軍治港有「基本法」
1941年香港瀰漫一片戰爭氣氛,日軍鐵蹄已橫掃中國華南。當時港英政府知道隨時要跟日軍開戰,於是立即着手草擬一部緊急戰爭法,但當完成草稿,還未做完校對趕及出爐,日軍已經迅雷不及掩耳攻陷香港,這部臨時戰爭法便胎死腹中。
日軍佔領香港後,訂出一部《香督令特輯》(圖)作為治港的法律大典,相等於今日的《基本法》。這部法律以中文寫成,首兩頁是當時日軍駐港總督磯谷廉介的照片,及已經變成了日軍司令部的半島酒店圖片,另有幾則小廣告,廣告裏本港街道名稱,也統統改了日本名字,例如中環德輔道中,改為「東昭和通」;淺水灣則成了「綠之濱」。除了中文版,還有英文版,顧及本港洋人。
唐卓敏收藏這兩部香港戰時法律文獻多年,今次也會一併首度展出。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