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成香港建高速鐵路,但若按現時特區政府的方案,我則全力反對,原因極簡單:香港段二十六公里,花近七百億港元(落成時應增至逾千億元),而同樣是高速鐵路,廣州至武漢一千餘公里,僅用一千億元,香港的造價為甚麼比內地貴二十多倍?
高鐵速度快、運輸效率高,令市民活動範圍擴大,以前兩、三天才去到的地方,高鐵只需幾個小時,屆時人流物流大增,經濟活動也會提高。高鐵的經濟效益,不用贅言。
不過,「再好的經」在中國也經常被念歪,高鐵的實際效果是否像紙上理論那麼好,有待實證。事實上,從目前營運的兩條高鐵線──京津線和武廣線,已可看到中國高鐵的隱憂,令人對高鐵的快速上馬,戒心更大。
其一,壟斷經營將後患無窮。高速鐵路投資動輒幾百億元,民間難以參與,這就形成普通鐵路及高鐵皆由鐵路部門壟斷經營的格局。本來,鐵路是大眾運輸工具,基本功能應是滿足老百姓的交通需求,故高鐵投入使用後,絕不能剝奪他們原本的選擇,強迫他們乘坐昂貴的高速鐵路(高鐵票價是普通鐵路二至五倍)。
不過,目前營運的京津線,取消了以前普通火車班次,而武廣線普通鐵路班次也取消了十三班,藉此催谷高鐵的乘坐率。不要忘記,投資高鐵用的是老百姓血汗錢,但營運的鐵路部門職工,既要增加獎金和福利,又要向上級交出亮麗的經營成績,因而有很大誘因推高高鐵票價。可以預見,壟斷經營之下,往後高鐵票價將越來越高,並會更多招數強迫大家轉用高鐵,屆時高鐵也就成了像電訊、電力等被利益集團綁架的肥肉。
其二,極速興建高鐵,面子多於實際需要。高速雖有經濟效益,但投資額驚人,二○一二年同時建成四縱四橫的八條高鐵線,勢必擠佔大量資金,也擠壓了民航和高速公路的生存空間,造成重複建設和互相傾軋。若一步步的建造高鐵,待市場慢慢消化、適應後,再建新路線,效益定會更高,各種交通工具也有更多時間去整合,佈局和競爭會更合理。
但高鐵已被神化為先進科技的符號,更是中國領先全球的象徵,對虛榮的中國人,以及一心以「超英趕美」去顯示領導正確的中共來說,高鐵的意義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有着重要的政治功能:證明中國已崛起,並增加中共統治資本。
本來,「路一步步的走,飯一口口的吃」,高鐵更應循序漸進發展,但它對中共有此政治功能,中共及其應聲蟲,怎會像政改及香港政制那樣,「循序漸進」呢!還是老話──高鐵不是不建,而是怎樣建!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