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刮左風 文革遺蹟成政治工具薄熙來顯紅血統 紅衞兵墓園列文物

重慶大刮左風 文革遺蹟成政治工具
薄熙來顯紅血統 紅衞兵墓園列文物

在中共太子黨薄熙來主政下,正刮左風的重慶市突然做出「驚人之舉」,決定將爭議多年,全國唯一一個文革武鬥死難者和遇害者的重慶紅衞兵墓園,列為市級文物單位,讓這個經歷了42年風霜的墓園得以保留。而這裏埋下了年僅只有8歲的受害者。時事評論員張華指出,保留墓園是薄熙來推出紅色運動的一部份,以彰顯自己紅色的政治資本,並非真正反思。

位於重慶沙坪公園的紅衞兵墓園,有131座墳墓,埋葬着573人。這其中有約四成是紅衞兵,其他都是在1967年到1968年間重慶文革武鬥中的無辜受害者,包括工人、師生和軍人等。最小的僅8歲,最大者為60歲。
它作為重慶的一大歷史污點,早在上世紀80年代,針對這座墓園的去留問題存在兩種尖銳意見:一是要把它炸掉,以清除文革遺蹟與文革記憶;一是要把它保留下來,以警示後人。當時的市委書記廖伯康並沒有直接表態,但沒多久,當局修建了一堵圍牆把它圈了起來。1993年,有港商擬投資一個基建項目,把墓園劃入了拆除範圍,但後來整個規劃亦不了了之。直到2006年初,傳出有發展商擬鏟平墓園建住宅,但引起歷史學家和受害者家屬的強烈抗議。

墓園常年欠修葺,四周破舊不堪。

許多墓碑無名無姓,且已遭風化、剝蝕。

曾與父親斷絕關係

「薄熙來主政重慶後,搞紅色運動。不管怎樣,他決定保留紅衞兵墓園是件好事。畢竟他有紅衞兵情節。」席慶生作為重慶文革武鬥期間的受害者家人,多年來為保留墓園而奔波。他說:「掩蓋悲劇只會重新產生悲劇,只有讓它存在才會有反思,有助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重慶文革研究專家何蜀說:「墓園是一個時代的背影,一段用水泥、磚頭凝固下來的沉重歷史。」
「我只看到薄熙來把保留墓園作為政治工具,以彰顯他的紅色資本和紅色血統,並不是藉此反思文革。」時事評論員張華稱,如果薄熙來真正藉墓園反思的話,他應該還有其他動作,但目前看來沒有。
現年60歲的薄熙來,父親為中共已故元老薄一波。文革期間,他是紅衞兵紅組織「聯動」的成員,宣揚「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其間和被打為反革命的父親薄一波斷絕父子關係。聯動是當時北京一個著名的造反派組織,組織了多宗惡性武鬥事件,中國著名科學家姚桐斌就是死於聯動紅衞兵的棍棒之下。
《重慶商報》/本報記者

薄熙來

文革期間,內地湧現不少宣傳海報,成為文革歷史的一部份。

薄熙來在重慶推出的紅色運動

01/2010
全國僅存紅衞兵墓園被評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10/2009
贈送中共樣板人物焦裕祿和王進喜銅像給旗下官員;親自監製雷鋒銅像贈給少年先鋒隊

11/2008
被喻為世界第一高的毛澤東雕像在重慶醫科大學校園落成

07/2008
掀起「唱紅歌、讀經典、講故事、傳箴言」的紅色運動,全國罕見,被轟刮左風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話你知:重慶武鬥 坦克盡出

文化大革命是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在1966年發起的一場重大政治運動,至1976年毛澤東去世和「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和王洪文)被捕後宣告結束。由於期間造成全國動盪不安,被稱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
文革初期,各地出現不同派別組織的武鬥,其中國家軍工企業的所在地重慶的武鬥最為激烈。
當時重慶的「815」派和「反到底」派,勢不兩立。官方資料顯示,從1967年夏到1968年夏,兩大派共先後發生武鬥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艇等軍械兵器24次,各種原因死亡逾6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