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上任特首之初,提出「走入群眾」和「進步發展觀」,但不出三年,政府在民間的注視下,一邊說已做足諮詢,一邊鏟平囍帖街、砸碎天星鐘樓、肢解皇后碼頭、摧毀深水埗K20的溫情社區……。學者指出,每個民主規劃運動的倒下,都凝聚了更多參與者,在經年醞釀及新媒體的幫助下,終於在今次的反高鐵行動中,凝聚了強大民意。
政府視諮詢為官僚程序
80後反高鐵青年當中,許多都跟進了菜園村事件一段日子,部份是過往曾參與保衞天星、皇后碼頭人士。菜園村支援組成員朱凱迪說,每場抗爭失敗後,再次站出來的人數必然倍增,今次反高鐵動員人數之多,他也感到詫異。「facebook好有用,家facebook嘅人比保衞皇后碼頭嗰時多好多。」
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陳允中稱,政黨、主流媒體一直漠視反高鐵聲音,但一年的醞釀及新媒體的推動,扭轉了事態發展,「80後睇網,由觀察者變成受感動,做咗行動者。」落後於形勢的政黨,最後都要死跟。
政府常抱怨工程問題均已討論多時,但往往到了臨門一腳,民意才出現轉向。陳允中指出,問題在於政府只將諮詢視作官僚程序,從沒真正聆聽民意,並濫用程序暴力,最後一刻才披露真正影響公眾的資訊。他以台灣為例稱,面對同樣問題,民選地方政府會邀請居民到市政府提供意見,聘請社區建築師協助居民解決問題,拆解潛在衝突,這才是「實質民主」,香港官僚的諮詢只算是「形式民主」。他奉勸港府:「民主大門既然打開咗,就不如再開大啲,因為你根本再關唔埋。」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