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精神的沉淪或復興 - 陳景輝

議會精神的沉淪或復興 - 陳景輝

反高鐵運動駛進了議會空間。財委會一役,通過反對匆匆撥款議員拉布式的連番追問與質疑,政府原想即日通過的如意算盤立告粉碎。翌日部份傳媒把焦點放在所謂「拉布」(意指透過議事來拖延議程)的戰略上,而沒深入探討議事廳內如利益衝突、替代方案及可持續發展等面向的公共討論。更不堪的態度則是歸邊:以行政機關的效率為至高原則,遺忘了議會的首要職能:不同意見競逐交鋒所構成的審議。

職責不在迅速通過

一些人在高鐵爭議中常說,工程必須盡快上馬,撥款必須迅速通過。然而,這假設立法會也該如行政機關一樣迅速。此一假設其實早已成為真實,耳熟能詳的是所謂舉手機器:立法者應有職能卻缺席。
近代政治學家這樣理解議會的原理:行政意味執行,而議會代表思慮。大家早已遺忘,通過立法會審議可發揮制衡,塑造一個可由辯論駕馭的政府。因此,議會的首要精神是尊重論證和理性。辯論的公共性格也在於社會不同聲音通過代議士在議會空間內呈現、角力和協商。跟今天不喜歡議會內「吵吵鬧鬧」的態度相反,正確的判斷建基於不同主張的自由競爭,而在多元審議的氣氛底下,議會才配得上長久以來,源自政治學者的美名:最高智慧之所在。
今天的議會卻成了荒漠。在功能組別議席佔半數底下,某個議案即使被大多數直選議員反對,都是無從否決的,例如高鐵撥款一役。這又生出了眾多犬儒:既然建制派穩操勝券,尚有甚麼好爭議呢?只有少數議員冒天下之不韙而繼續咄咄追問。但大形勢是,甚少人提得起勁去關心議會內爭論了些甚麼。如果一個議會無從以辯論駕馭行政,那剩下的只能是空洞的聲音、徒具形式的發言。此情此景底下,稱那些聲音為拉布也許不為過,畢竟議會早已失去功效。就是說,議會內的不尋常必須返回其根源結構本身衡量,例如五區總辭,其實是蝸牛政改議案的私生子,而高鐵撥款又誕下了拉布。

反彈是為邁向彼岸

歸納起來,它們都不是個別事件,而是立法會遭閹割的多重反彈。說到底,一個透過審議而真正發揮制衡作用的議會尚未存在於此,而反彈不過是邁向彼岸的必經之路。至於拉布與否,端視乎人們是否仍然重視議會中的審議了。

陳景輝
八十後反高鐵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