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港元、美元、人民幣保單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港元、美元、人民幣保單 - 李兆波

不少人買了壽險保單後都不甚理會,有朋友擔心美元持續跌,30年後可能已下跌30%,原本有10萬美元保額,20年後只有現時七成,加上通脹便所剩無幾。他在市面尋找美元以外的保單,發覺美元以外報價的壽險很少。我這裏指的是以港元及其他貨幣報價,並非以繳交保險的貨幣定義,因此舉只是把美元換算成港元。
美元保單盛行,因為美元是國際性貨幣,以往價值相對穩定,投資產品多元化。一般傳統的壽險都把投資回報假設為4%,保險公司只要購入30年國庫券,孳息便高於4%,可安心繼續銷售。
港元又如何?港元是地區性貨幣,香港的投資市場主要集中股市及認股證,債務市場並不成熟,保險公司投資總離不開債券,而且是較長期而穩定的債券,債務及定息工具也衍生相關的基金。港元投資市場不多元化,市埸大小亦不及美元,因此以港元報價的壽險不多。

比較不同貨幣報價計劃

國家日益強大,但人民幣暫時不是國際性貨幣,投資產品比港元更少,債市剛起步,市面上以人民幣報價(即保額及供款皆以人民幣進行)的保險絕無僅有,人民幣漸被重視,潛力不容忽視。
買美元以外保單的人要留意是否付了溢價,原因可能是競爭及投資風險等因素。以人民幣保險為例,同樣的保額,要每月付出比港元及美元保單更高的保費,投資的假設回報率更低。10年後拿回的可能是升值的人民幣,大家購買壽險時可拿同一保額但不同貨幣報價的計劃比較。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
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

李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