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州,直通車上,鄰座男子高聲講電話,向友人報告自己在港的血拼戰利品,在甚麼名店買了甚麼,多少錢,全部不過數萬,「好抵」。這通電話完了,意猶未盡,又打給另一個友人,再報一次戰績。如是者,數通電話,一樣的內容。我們全車人,被動地知道了他的自由行收穫。
買名牌有兩類人,有一類是借名牌來提升身份地位,名牌的價值是addedvalue,對於自信心爆棚的新中國消費人類很適用。另一類是貪圖名牌的質素,忌諱名牌的高調,最高境界是用了都沒有人知,或者只有少數人知道的超級名牌。這該是中國的下一個目標。
所有小農社會剛發跡時,都會經歷暴發戶的過程,這是可以理解的。重點是,這一階段的虛榮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過渡至另一階段。那就看文明的厚度。
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和台灣,甚至南韓與新加坡,都在八十年代走過這條路。
中國中生代,暴發那群掩不住得意神色,應該改不了。新生代的氣焰也有,但畢竟在意自己的形象,適當時曉得收斂一點。然而,近年中國的崛起,正好接合了國際形勢的大逆轉,從中國需要世界,變成世界需要中國,很多人的自我膨脹得收不回來。
有內地朋友還教說,在公開場合不能表現得太謙虛,公眾人物假若不夠「牛逼」,大陸觀眾是不會理睬的。以前知識份子要到牛棚勞改學習放下身段,現在知識份子倒要北上學牛逼,沒有也得裝一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