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坊間輿論一面倒唱好大市,股評人的心水選擇大多熟口熟面,不是新能源便是內需、食品或半新股,短炒無妨,但要了解全年動態,只得幾個股票「冧巴」唔係辦法。
從目前掌握的數據可輕易得出今年市場重點,乜嘢新能源、家電汽車電腦下鄉甚至農業股,全部細眉細眼睇怕都係見光死。其實今年宏觀大主題只得一個,就係全球性通脹。
去年12月,越南消費價格指數升6.5%;印度食品批發價升至近11年新高,同比升近兩成,迫使央行考慮加息;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高企56.6,針對原材料庫存嘅數字更係05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反映企業買料生產步伐加快,即係存貨賣得快咗。
今年市場焦點走唔甩
表面睇確有復蘇勢頭,可惜PMI數據反映唔到貨品價格到底貴咗幾多。就以印度為例,當地12月PMI連續9個月高於50水平,而新接單指數勁彈到60.1,冠絕全球。風光背後,由於去年氣候反常令農作物失收,喺食品價格帶動下,印度食品批發價格指數近幾周漲幅徘徊兩成高位。全球三大大米出口國當中,印度同越南已經算係出咗事,好彩泰國仲保持不多於4%通脹,但久守必失,美國大印銀紙,被動嘅亞洲國家點會唔當殃。
若有留意近日滙價走勢,美元反彈浪未完,股市樓市竟然繼續有得升,主張美元同股市背道而馳簡單線性關係嘅朋友,要小心行事否則隨時被挾死。美元反彈,商品價格又彈,若趨勢持續,「苦過弟弟」嘅將會係除咗美國同埋香港以外嘅所有人,因為一來美金貴咗,石油加埋價,銅鐵、鋁材同金全線升,見到都心寒,通脹點會唔惡化。
不過,香港夾喺同美金掛鈎及中國十幾億人口的經濟體系中間,貨幣政策跟美國,但經濟增長動力卻源自中國。美國要壓通脹極可能加息,但中國負擔唔到只能繼續價格管制,結果引伸更大的系統問題。香港夾喺中間,兩邊不是人,打工仔人工冇得加,但食品租金就越嚟越貴,難怪同基金老手傾開都話,雷曼事件後邊個都信唔過,惟有將老本買樓保值,外邊世界係點都顧唔得咁多。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