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故事:小兒淋巴瘤知多少

兒時故事:小兒淋巴瘤知多少

小兒淋巴瘤如成人淋巴瘤一樣,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兩種,當中以「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數目較多。小兒淋巴瘤在香港並不常見,以目前約有100萬名15歲以下青少年計算,每年約有15宗新症,佔所有小兒癌症一成。

可超過一個位置腫脹

此症大部份成因不明,小部份是由先天性免疫病引起,這是由於淋巴瘤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息息相關,所以免疫系統有毛病的人,患淋巴瘤的風險會較高,小部份成因則與Epstein-Barr病毒有關。另外,不少孕婦擔心懷孕期間使用手提電話及電腦,發出的輻射會影響胎兒,但目前未有足夠科學數據指出兩者有關。
不同種類的淋巴瘤症狀各異,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多是頸部位置的淋巴腫脹,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出現腫脹的位置則較分散,也有機會同時超過一個位置腫脹,可能是頸、腋下、胸腔或腹腔。這些淋巴核會持續腫脹,並有擴大迹象,這與平時傷風感冒的淋巴腫脹在痊癒後完全消退明顯不同。
另外,若小朋友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發燒、嚴重出汗至衣服濕透(尤其是晚上)、體重明顯下降,都應盡快求診,並向醫生詳述淋巴腫脹的位置,以及觀察到的病徵。無論是那一種小兒淋巴瘤,治療方法都以化學治療為主。小兒淋巴瘤的治療成效一般都十分理想,長期存活率達七成以上。
家長如能及早察覺小朋友出現以上的症狀,並於求診時正確地描述病徵,均有助醫生診斷病情,並安排最適當的治療。
撰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國誠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