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委會建議 引入經濟審查萬三長者踢出宿位輪候冊

安老委會建議 引入經濟審查
萬三長者踢出宿位輪候冊

【本報訊】政府資助的長者院舍宿位長期爆滿,平均需輪候三至七年。安老事務委員會委託香港大學完成研究報告,提出收緊入住政府資助安老院資格,輪候冊上半數、逾13,000名長者將因而喪失資格,報告又建議引入經濟狀況審查。有團體及立法會議員質疑,新方案變相踢走真正有需要使用院舍的長者。 記者:袁慧妍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昨公佈研究報告表示,香港有7%年滿65歲的長者入住安老院舍,較外國1%至5%為高。香港應效法外國奉行「居家安老」原則,推廣社區照顧服務,鼓勵長者與家人同住。報告提出三項建議︰引入經濟狀況審查,減少有經濟能力長者的資助;經評估後若同時適合院舍或社區照顧服務(雙重選擇)的長者,不能入住安老院,規定先嘗試使用社區照顧服務;透過社會企業及私營市場的參與,進一步發展社區照顧服務。
現時有約26,000人正登記輪候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有五成長者評為「雙重選擇」。梁智鴻指如香港有成熟的社區照顧服務,可參考外國引入現金券或資助券,鼓勵長者使用居家安老服務。

議員要求須充份諮詢

長者家安老服務研究社發言人區兆麟指出,如引入經濟審查,起碼要花三年時間才可處理名冊上的申請人,因此不能即時解決宿位求過於供。他又說大部份需要住院的65歲以上長者都不太富裕,故引入個人經濟審查作用不大,如引入家庭經濟審查,則「有好多變咗做夾心長者,家庭資產啱啱喺中間所以申請唔到」,變相踢走真正有需要使用院舍服務的長者。至於規定評為「雙重選擇」的長者要先使用社區照顧服務,區兆麟憂慮服務提供者及社區配套不足。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則表示,有需要將有限資源放在最有需要的長者身上,但公平分配資源也同樣重要,故引入經濟審查前必須充份諮詢各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