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高官誤讀八十後 - 吳志森

特區高官誤讀八十後 - 吳志森

特首跑馬仔熱門候選人,現任財政司長曾俊華,除了漫畫宣傳,還粉墨登場演出,呼籲市民就預算案發表意見。曾俊華在美國留學工作多年,作風「鬼佬」,加上有資深傳媒人做化妝師,政治包裝,都帶有歐美政客的影子。曾俊華也不定期撰寫網誌,表達心迹,趕上年輕人的時髦列車。

與殖民政府無分別

最新的一篇網誌,也是非常熱門的題材──「八十後」。這篇網誌,可能是特區芸芸當權高官中,第一位用這麼詳盡的篇幅,試圖解釋香港八十後現象。如沒看過這篇網誌,我還會對特區高官的水平,有點期望和幻想。但曾俊華一寫,就露了餡,原來高官對香港八十後的理解充滿盲點,怪不得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是如斯落後,仍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水平。
網誌上,曾俊華首先引述本土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的「四代香港人」理論,然後筆鋒一轉,又回到老生常談,指社會對第四代的栽培和資源的投放,絕不比上三代人遜色,問題在這一代人如何處理自己的期望。
曾俊華以「住屋」作為例子,想說明四代人對期望的分別。第一代只求三餐一宿生活安穩,第二代希望上樓住公屋,第三代想上車置業,至於第四代,曾俊華這樣形容:「他們最關注的可能是物業會所有甚麼設施、泳池有多大、私隱度是否足夠等等。」曾司長用「住屋」來說明四代香港人對生活期望差異,比喻不倫,令人失笑,充份表明了這幫高官,根本未能充份理解今天的八十後,對他們的「激進」表現,當然也不會有甚麼適當的對策。
曾俊華仍脫離不了主流媒體對八十後的論述:學位貶值,期望落差,上位無期,充滿怨氣。近期八十後的激進表現,與他們身處的經濟大環境有關,只要他們調整期望,香港經濟也逐步復蘇,八十後嘗到甜頭,就會安頓下來,重新走上第二、第三代「四仔主義」的道路。
六六年天星加價大規模騷亂,六七年左派暴動全港癱瘓,港英暴力鎮壓。事後,殖民政府得出一個可笑的結論:暴動,是因為年輕人精力無處發洩,於是大量舉辦一元舞會,讓他們跳舞而不搞暴動。今天曾俊華對八十後的分析和理解,跟四十多年前的殖民政府沒有本質的分別。這個誤區的形成,在網誌上的八十後AO大合照中,可能會找到答案。

對現體制深惡痛絕

參加元旦遊行後,在中聯辦後門推翻鐵馬與警察肢體碰撞是八十後。反高鐵五區苦行保衞菜園村的是八十後。在T恤寫上不同口號進入禮賓府拍照叫曾蔭權下台的也是八十後。示威遊行後留守政府總部被警察抬走的又是八十後。闖入天星保衞皇后為喜帖街抗爭的,全部都是八十後。
如果高官理解他們關心的非物質價值是甚麼?平等公義在他們心中有甚麼地位?他們對今天的後殖民地體制是如何深惡痛絕?……曾俊華司長,可能就不會寫出這篇貽笑大方的網誌!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