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兩年的1月,歐洲頂級球會領隊、教練都會就麾下的非洲球員,要參加非洲國家盃而「牙痛咁聲」,更有人呼籲把非國盃改期,以遷就歐洲主要聯賽日曆。就算普天同慶的聖誕剛過去,但說到非國盃,歐洲球圈已把甚麼互諒互讓、和諧共融及感恩等聖誕精神,全部拋諸腦後。
2010年不過展開了5天,但相信不少球迷已看過車路士領隊安察洛堤,以及樸茨茅夫領隊格蘭,就麾下球員要離隊踢於本月10日展開的非國盃,而很無奈甚至不滿的報道。的確,球隊擁有越多非洲兵,非國盃對他們的影響就越大。難怪包括國際足協會長白禮達在內的球圈人士,都曾呼籲非國盃改期,以遷就歐洲主要聯賽日曆。
雖然,對自小看着歐洲聯賽成長的我而言,極明白歐洲人士為何希望非國盃改期,不過,只要你站到非洲人立場,你亦會理解為何他們不肯改期。非國盃在1月舉行最大原因是天氣,非洲的夏天天然炎熱之餘,下起雨來真的大得要命,名副其實是西洋語中的"rainningcatsanddogs"(落狗屎)。再者非國盃自1957年已有,較歐洲國家盃更多3年歷史。試問若有人建議要把歐國盃改期,歐洲人又會有甚麼感受呢?
其實,只要大家各讓一步,非國盃的問題並非「死症」。非國盃可以考慮每4年一次,把影響減少,又或許把賽期推至聖誕新年間,剛好與歐洲球會歇冬時配合,到時歐洲球會更可藉非國盃揀蟀,豈非一家便宜兩家着?
文: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