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曹操墓的認定證據不足 - 張華

探針:曹操墓的認定證據不足 - 張華

河南省文物局專程到北京召開記者會,宣佈於境內的安陽縣發現曹操墓,解開了一段中國歷史的千古之謎。消息不僅震動全國,也惹來無數質疑和非議,歷史學專家及網民都認為,河南當局輕率宣佈發現曹操墓,有違科學的嚴謹精神,甚至批評這是利益驅動,稱之為河南版「華南虎」。
河南當局列舉六大證據去認定曹操墓:一,規模結構符合曹的身份;二,出土的器物及畫像石等年代相符;三,墓穴位置與文獻記載脗合;四,墓內裝飾簡單,器物也非珍品,正是史書所記曹操遺訓的「薄葬」;五,墓內出土刻有「魏武王」的兵器及石枕等;六,墓內男性遺骨年約六十,與曹操終年六十六歲相近。
上述其實只是環境證據,是先有結論、再找證據的論證。事實上,與曹操同時代的帝王將相,例如曹植、手下夏侯淵等,墓塚皆可具這些特點。
很多人說,最具說服力的是兵器及石枕都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等字樣。可是,這些石碑,並非全由考古學家在墓中發掘,部份是公安從盜墓者手中收繳。但盜墓者的口供可信度不足,加上「曹操墓」已被盜多次,其出土文物就要更小心求證及辨認了。
而且,曹操本身以盜墓起家,是中國「盜墓天王」,其軍隊就設有盜墓機構,這樣的人物,又怎會在自己墓中放置石碑,明確告訴盜墓者,此乃曹孟德之墓呢?
最直接的證據,當然驗證頭蓋骨的DNA是否與曹氏後人脗合,或出土曹操專用的印璽、墓碑等,並對出土文物進行碳十四測定,但這些工作還沒完成,就斷定這是曹操墓,實在操之過急。目前證據至多只能說「高度懷疑這是曹操墓」。
有人推算,多了這個曹操墓,河南每年至少增加四億二千萬元旅遊收益,因而不少人質疑,河南當局因為覬覦龐大的利益,才不惜在證據並非十分充份,也匆匆宣佈已認定此乃曹操墓。
可以說,最大的硬傷不僅是「證據」不足,還有河南省當局過度介入。考古發現是學術界大事,其認證、公佈等應由按學界規則行事,考古及歷史學界充份討論、研究結果在學術期刊公開後,政府才展開保護及旅遊開發。相反,今次曹操墓發掘,從一開始就由河南省文物局操控,十多名到河南認證的專家,也是省文物局安排。利益衝突如此明顯,如果河南當局學界有共識後,再由國家文物局或中央機構等去宣佈,質疑之聲必定比現時少很多!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