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護菜園村的過程中,令筆者感到欣慰的是遇上一班「八十後」的熱血青年。
八十後,意思指一九八○年後出生的青少年。他們來自社會的不同層面,不同區域,有的是學生,有的是在職,相同的是,他們都擁有一顆關心香港的熱心。近日在反高鐵,保衞菜園村或爭取普選遊行等的行動都可看到他們的足迹。
不能忽視動員能力
每個需要抗爭的時代,都會有願意肩負抗爭的年輕人。七十年代有反貪污,捉葛柏、保衞釣魚台,八十年代有六四事件,當年沒有手提電話,沒有facebook,但當時的年輕人恍如互有默契般走上街頭,事件是引子,令年輕人對社會的熱心都聚集起來,這種現象恍如社會上的一個周期,當我們走過看似平靜的九十年代,年輕人的活力在近期「反高鐵,護菜園」的事件又再活躍起來。
記得去年初協助菜園村事件時,認識了十多位關心菜園村的年輕人,他們除了身體力行參與行動外,還推動在網上集合更多年輕人的支持,初期並不太順利,願意關心的網民不算多,但這群小伙子未有放棄,到後來政府對菜園村展開欠諮詢的收地行動,又表示建高鐵要花費六百多億元的公帑時,不少網民對政府的行為看不過眼,紛紛在網上表態,更令有關的facebook群組的參與人數直線上升。後來的千人怒撐菜園村,反高鐵遊行,包圍立法會等行動,令我們不能輕視年輕人在網上的動員能力。當然,特區政府的行為也是鼓勵年輕人抗爭的重要力量,如果不是它如此的不聽民意,又怎會惹得從前被批評為「政治冷感」的年輕人也走上街頭,這可算是特區政府的「成功爭取」了。
他們有堅持有熱心
不少前輩都認為年輕人與三分鐘熱度畫上等號,但筆者認為,只要是認真的是非,年輕人也會認真的分辨,認真的負責。反高鐵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但我們看到關心事件的八十後越來越多,他們一樣有堅持,有熱心,他們沒有包袱,可以為目標拼搏奮鬥。又有批評指八十後的行動稍為激進,但細心想想,如果簡單反映可以改變政府不理民意的態度,他們又何需走到這一步呢?他們可能是幼嫩,但絕不兒戲。各位前輩看在眼裏時,又會否被他們的熱誠所感染,重拾年輕時那份關心社會的熱誠?不要忘記,他們只不過在做你們年輕時所做的事情罷了。
鄺俊宇
元朗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