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米埔及內后海灣已被確認為水鳥停留越冬的重要濕地,世界自然基金會在08年底開始,開展一項為期兩年的野鴨衞星追蹤計劃,透過在24隻於米埔越冬的野鴨身上裝上衞星傳輸器,發現逾90%受追蹤的野鳥均會停留黃海沿岸地區,野鴨更需要不同國家的濕地環境完成遷徙旅程。
記者:蔡建豪
在過去一年首階段的追蹤過程中,集中研究赤頸鴨(EurasianWigeon)及針尾鴨(NorthernPintail)兩種野鴨的遷徙行蹤。
幾乎同一時間離港
研究人員首先以飼料吸引及捕捉在米埔越冬的野鴨,在野鴨腳上裝上用作識別的金屬環,並揀選體重適中的野鴨,在背部綁上衞星傳輸器。衞星接通訊號後能確定野鴨的位置,並在Google地圖中清楚顯示遷徙路線。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保護區經理施百納表示,首階段的追蹤發現不少有趣結果,原來大部份野鴨幾乎在同一時間離開本港,大約2月中開始北移,逾50%野鴨會以上海九段沙及祟門東灘作為北遷的第一個中途停歇點,中國東北部黃海一帶的濕地也是重要中途歇點。盛夏期間,野鴨則廣泛分散至內蒙古一帶,或是在南韓及黑龍江進行繁殖。
協助制訂保育計劃
施百納指出,研究發現其中一隻野鴨飛至距離本港6,500公里、鄰近阿拉斯加的鄂霍次克海,也有一隻雄性赤頸鴨做出最長的單一飛行路徑,在59小時間由本港飛往北韓,飛行時速達34.4公里。不過,也有兩隻野鴨包括其中一隻為針尾鴨,懷疑在俄羅斯遭射殺,其在Google地圖顯示的最終位置,顯示野鴨落在一個住宅的後園,相信已被人類吃掉。
施百納強調,保育學家一直對兩種野鴨的繁殖地點及路線並不了解,追蹤野鴨的遷徙路線,可提供重要資料,協助制訂保育目標,避免野鴨喪失棲息地。該會已再挑選23隻野鴨並裝上衞星傳輸器,準備展開第二階段的追蹤計劃。
窺探行蹤
地圖資料 每周更新
透過衞星追蹤器及GoogleEarth地圖,水鳥保育工作者得以揭開野鴨遷徙路線的神秘面紗。其實,愛好水鳥的市民也可透過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網頁,一起追蹤跟進即將展開的第二階段計劃,窺探野鴨盛夏行蹤。
米埔保護區經理施百納表示,第二階段的追蹤計劃將引入更先進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務求在GoogleEarth地圖更清楚顯示野鴨的停留位置。每星期更新一次的互動地圖,在畫面拉近功能下,野鴨的落腳地將顯露無遺。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