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遊行,社民連衝擊中聯辦,翌日千夫所指,多份華文報章口誅筆伐。
一時亢奮,當然豪氣干雲。假如衝突只關乎個人,如過往長毛單人匹馬抬棺材,反正見怪不怪,倒無大礙。可是現在社民連,象徵着五區總辭,一個需要廣泛支援而非少數簇擁的全民民主運動。在港人特重理性、溫和的氛圍下,社民連成員動輒訴諸肢體碰撞,只會予不少對社民連及總辭將信將疑的中間選民一個「攪屎棍」、「衝動鹵莽」、「有破壞無建設」的壞印象。眼下總辭已尚欠清晰,再加這次順藤摸瓜,總辭形象極可能因此大打折扣,要揹上「激進」、「搗亂」等負面字眼,予人口實。
收復民意失地非易事
畢竟不是人人都可以、都願意是其是非其非,能將總辭之意義、執行及成效,與個別參與人士的態度、行為區分開來,獨立處理。一語貫之,社民連及少數衝動派的行為,不但無法令市民遷怒於政府的森嚴佈防,反而會令公眾對此多餘行徑嗤之以鼻。再加上個別言論抓緊港人怕亂的死穴,危言聳聽,將單一衝突誇大成天下大亂的序章,無限上綱。社民連往後要為總辭收復民意失地,殊非易事。
再來看港人對所謂「激進」、「粗暴」的看法。假如港人認為示威期間的肢體擾攘是粗暴,中央歷年以釋法否決,以護法恫嚇,又何嘗不是粗暴干預一國兩制、高度自治?雖說前者硬橋硬馬,後者綿裏藏針,但兩者同樣違背港人意願,後果同樣非港人樂見(以嚴重程度言,後者大石壓死蟹,顛倒、箝制民權,比前者所謂的「無法無天」更可怖、影響更深遠。若然抗議激烈是無法無天,釋法恫嚇就是有法無天),何以有些人對前者就節哀順變,對後者就殺聲震天?
筆者不認同社民連以激為進,但一究「激進」得以「抬頭」的原因,千錯萬錯,還不是政府專斷、中央偏聽,令部份港人窒息太過,了無期望?今日的劍拔弩張,錯在人多卻勢弱的港人,還是權大但理屈的中央?過份指摘泛民,盲目相信「強勢」和諧,和那些不但啞忍獸夫強暴女兒,更勸之逆來順受以保全家的愚昧婦孺,有何分別?
眼下需要是振奮人心
由下向上的民主抗爭,既要策略及部署上的理性,更要對民主矢志不渝的感性,缺一不可。感性過火,運動會昏頭轉向,隨時出軌;理性太過,又會令屬弱勢的自己處處被動,進退失據。抗爭不果日久,會消磨民眾決心,提早犬儒,妄自菲薄。港人不喜歡郁手郁腳的感性,亦厭於單調示威步步為營的理性。眼下抗爭需要的,是新猷,不是粗野;是期盼,不是厭惡;是振奮人心,不是怒髮衝冠。這就是香港。
嚴櫻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