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巨 入不敷支換$200萬細樓減負擔

醫療費巨 入不敷支
換$200萬細樓減負擔

李先生大病初癒,慶幸仍獲舊公司聘任為兼職,但入不敷支。專家認為李先生應開源節流,賣樓可減輕供樓負擔,此外建議李太重投社會工作,並將部份現金投資高息資產,增加收入來源。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鑑章

李先生一向注重健康,不沾煙酒及勤做運動,但兩年前突然發現患癌,經診治後病情得到控制,但要每日食藥。李先生說:「得病初期,在私家醫院醫治及化療,已使了100萬元,及索償危疾保額20萬元。由於餘下現金不多,已轉到公立醫院覆診,雖然診症費用減少,但每日藥費仍要500元,加上醫療及食療每月約5000元,僅計算有關控制癌症費用,每月已達2萬元(圖一)。」

曾患上癌症

醫療開支大

病發前,李先生月入4.3萬元,但現時兼職收入銳減至2萬元,只夠支付醫療使費。李氏夫婦擁有市值300萬元自住物業,但仍有100萬元按揭未清還,月供1.5萬元。
由於收入已悉數支付醫療費用,李氏夫婦有意將物業出售,轉為租樓,把套現200萬元(300萬元市值-100萬元按揭餘額)投資,減低經濟壓力。

換細屋套現

-個案-

讀者:李先生(52歲)、李太(50歲)
職業:貿易公司主管、家庭主婦
月入:2萬元
支出:4.5萬元
資產:現金50萬元、強積金30萬元、自住樓宇(市值300萬元,尚欠100萬元按揭)
症狀:入不敷支
目標:計劃賣樓套現投資,增加收入

妻重投社會幫補家計

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認為,賣樓套現投資,風險極大,建議李氏夫婦換樓,將套現所得購買同區樓價較低物業。張佩儀提醒,李氏夫婦宜購買200萬元或以下物業,因印花稅定額100元,否則分層收稅,稅款高昂。

部份現金留作應急錢

例如交易額250萬元,印花稅為交易額1.5%,即3.75萬元。假設現住物業賣出價300萬元,改購樓價190萬元物業,及扣減按揭餘額100萬元後,尚餘10萬元作印花稅、佣金、律師費、簡單裝修及其他雜費開支。
雖然一筆過付清樓價,每月可減少1.5萬元按揭支出,家庭支出由4.5萬元降至3萬元,但每月尚欠1萬元。倚靠手頭50萬元現金,假設收支不變,約4年便花清。張佩儀建議,已4年沒有工作的李太重投社會。李太以前任職註冊護理員,若重投護理工作,月入約2萬元,每月扣除家庭開支,尚有1萬元盈餘。
由於李先生身體狀態不及發病前,或突如其來需要資金,宜多留現金傍身,將每月所餘金額留作應急錢,待病情穩定及現金儲至一定規模時,再考慮其他投資。至於現有50萬元,張佩儀建議兩成作應急錢,餘下投資高息、低風險金融產品,為資產增值。

企業債券收息近5厘

張佩儀認為,李氏夫婦投資應以收息,及價格較穩定的金融產品為首選,不宜有年期限制。保留10萬元應急錢後,餘下40萬元平分在股票及債券,各佔20萬元(圖二)。
股票選擇包括公用股中電(002),及本地銀行股恒生(011),兩者股息回報率分別約5厘。合和(054)則為另類股票選擇,張佩儀指,該股從事物業、基建及酒店業務,息率高達17厘,過去一年股價平穩,抗跌力強,建議3隻股票各佔投資額三分一。

高息股吼中電恒生合和

至於債券,她建議票息較高、評級較低的企業債券,如電盈2015年中到期債券,賣出價100.71元,孳息率4.99厘,回報較評級高的人民幣或政府債券吸引,可將20萬元購買兩隻債券。企業債券評級較低,宜揀大型、財政穩健公司。若債券設到期日,到期前只能在二手市場沽售,有機會較購入價低。

20萬元股票組合

中電(002) 比例:1/3 股數:1500
上周四收市:$52.45 股息回報率:4.728厘 金額:$78675

恒生(011) 比例:1/3 股數:500
上周四收市:$114.70 股息回報率:5.493厘 金額:$57350

合和(054) 比例:1/3 股數:2500
上周四收市:$25.10 股息回報率:17.052厘 金額:$62750

註:資料截至12月31日
合計:$198775

20萬元企業債券組合

發行商:電盈(008) 比例:50% 標普評級:BBB
到期日:20/7/2015 賣出價:$100.71 孳息率:4.99厘

發行商:東亞(023) 比例:50% 標普評級:BBB-
到期日:不設 賣出價:$100.60 孳息率:8.44厘

註:資料截至12月29日
資料來源:萬利理財

每10年檢討個人保險

李先生30歲那年購買了人壽及危疾保險,保額分別為30萬元及20萬元,月供600元。他表示,多年來從沒調整保額,「以為投保後便有一定保障,豈料需要時才發現保額不足。」現餘下保額30萬元壽險,月供約350元。
張佩儀指,年輕人資金有限,購買保險保額一般較細,只足夠家人待為處理身後事。不過,不同人生階段,家庭負擔會相應增加,如結婚、生育及置業等,已有保障可能不足。張佩儀建議投保人,每年檢討保單內容,了解個人保障範圍,並留意市場產品,每10年或在各人生階段,須詳細評估保額是否足夠,按經濟能力增加保障。

專家建議應按階段評估個人保險保障內容。 資料圖片

所需保額計算方法

人壽 計法:債務+負擔-資產
危疾 計法:年薪3倍
醫療 計法:按希望接受治療時所享服務質素,最基本為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