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遊行人數,主辦單位報數三萬,警方按慣例打個三折,有九千人。開始令人麻木的數字問題,是否還是個問題呢?
替一場遊行的成績打分數,一直以來都很着重人數。從場面看,以報章標題計,三萬十萬以至津津樂道至今的五十萬人當然比九千人轟動聳人。這是從過去慣常的角度看遊行,只看見願意用腳表態走上街頭的人,卻忽略了用手上網打氣的一群。
用腳與用手有甚麼分別呢?是付出成本問題吧。如果說罵香港政府的比罵中央的成本小,那走上街頭比在網界抗議多付的就是時間體力的成本吧。在地面站出來的,姑且稱之為比較熱血,在網上連結的,血就真的較冷嗎?懸念就在這裏。為甚麼只用手不用腳,其中一個理由可能是政治上的宅男女做到這樣就夠了。果真如此,民陣也不必為此洩氣,當權者不可心存僥倖。
首先網界不比街頭細,而就某個議題按個鍵就夠了的族群,疑似不夠熱血的青年,很可能從前還是與政治保持遠遠的距離,言必政治很污穢,如今是誰敲響了政治很關你事的晨鐘?建制派慣常說泛民喜歡把議題泛政治化,好了,經過那麼多事之春秋,連政治冷感的一群,都終於體驗了去政治化的政治,確確實實可以是切身的事,誰還能安坐在火山口上數街頭的人頭?
能發動活躍份子壯懷激烈不算大本事,能挑動半熟宅人參與,才證明很多問題的確很有問題,要把不滿情緒及爭取訴求量化,不能算漏用手機示威的份兒。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