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人民對生活滿意度的指標。經濟情況好,人民的生活改善,通常對執政者的滿意度都會增加。
但這是民主國家的通例,在專權政治的國家就不一定了。若政治腐敗,掌權者貪污自肥,人民居於無權狀態,只是在國家壟斷的經濟發展中分小小一杯羮,人民的不滿仍會持續。
香港是不民主制度下的自由開放社會。政治上屬半專權體制。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從谷底反彈,對發展感到滿意的市民,從08年的29%,上升至09年的42%。不過,對政府滿意度就變化不大。12月特首和政府的民望只是稍稍上升,特首的民望淨值為零,政府的民望淨值為負百分一。兩者同屬毀譽參半。
在市民對過去一年發展滿意度大增的情況下,昨天的元旦大遊行,仍有三萬市民參加。這顯示溫總理莫測高深的所謂「深層次矛盾」在香港仍未解決,只不過這矛盾不是溫總與中央意指的「三權分立」及泛民主派把所有問題政治化,而恰恰相反,是香港仍未能實現「把掌權者關在籠子裏」的體制。
「把掌權者關在籠子裏」這句話,是美國兩位掌最高權力的總統所說的。一百年前的總統威爾遜(ThomasWoodrowWilson,1856-1924)說,「自由的歷史就是限制政府的權力,而不是增加它的權力的歷史。」數年前,美國前總統布殊,在捷克發表演講,他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掌權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他又提到籠子的欄杆,是:普及平等的選舉、言論自由、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和三權分立。他卸任的告別演辭又重複了這個論點。
「一國兩制」的大陸那一制,五個欄杆都沒有。香港這一制,有一半:言論自由、司法獨立和跛腳的三權分立。這一半欄杆,近年也飽受大陸那一制威脅。
若有普及平等的選舉,香港市民毋須每年7.1和元旦站出來,因為若對掌權者不滿,我們可以用選票把他們趕下台。但沒有普選,面對種種劣敗的政績,我們只能在每半年的這兩個節日站出來發聲。每次發聲的訴求都是多樣的,今年的訴求有要求釋放劉曉波,菜園村反建高鐵,老圍村反建骨灰龕,要求取消功能組別,但最基本的,就是要求實現真普選,因為有了真普選,政府任何施政都是我們的選擇,縱對投票有悔也無怨。
遊行的終點是中聯辦,說明舉辦及參與的遊行者很清楚,香港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五個欄杆都沒有的「一國」那主要的一制。沒有圍欄的政府,自等同於沒有圍欄的「猛於虎」的「苛政」。而這也是威脅香港這只有一半圍欄的體制的根本原因,又或可以說這正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以香港這小地方的一制,向中共這龐大政權抗爭,是否以卵擊石?這種抗議有用嗎?我們有沒有希望改變?這也許是許多市民不參加元旦遊行的原因之一。
但不參加,並不等於不支持遊行者的訴求。正如今天論壇版一位自稱「沒有膽量但有良心的八十後年輕人」寫的文章所說,許多人沒有膽量去羅湖橋頭示威,但不等於不佩服不支持這行動。許多人沒有參加元旦遊行,但他們的意願、心情與遊行者是一樣的。不管有沒有希望,我們要表達的,就是不願「做奴隸的奴隸」。
魯迅說,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的人多了,就會有希望。昨天走上街頭的,雖只有三萬人,但帶着良知和懷着希望默默在心中參與遊行的,應有數百萬。
只要看劉曉波事件,建制派和親中派都緘默,只有一位想要賣身投靠的所謂法律副教授,才為中共幫腔。美國與歐盟去年不都對中國人權問題不吭聲嗎?最終在北京法院前,卻仍見十多國外交官雲集,美國外交官還發表了聲明。可見絕大多數國家都把掌權者關在籠子時,最終是誰也不願看到沒有圍欄的猛虎出柙噬人的。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