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東盟催生近10年的自由貿易區,昨天元旦日(2010年1月1日)正式上路,標誌着涵蓋19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接近6萬億美元(46.5萬億港元)的區域,開始步入零關稅時代,打造僅次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第三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啟動後,中國對東盟六個創始成員國,包括汶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由9.8%降到0.1%,東盟6個創始成員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從12.8%降到0.6%。根據《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時間框架,東盟四個新成員國,即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於2015年將對90%中國貨品實現零關稅。
在自由貿易下,中國和東盟雙方有7,000種產品將享受零關稅待遇,位於雲南省瑞麗市口岸聯檢中心,第一張報關單是上午9時45分出現。貨主王小翼說,這批用來製作牙膏的二氧化硅,將出口緬甸,「僅用了10多分鐘就辦完了所有報關手續,非常簡便快捷。」
促進東南亞旅遊業
除了促進貿易,自由貿易區誕生將促進旅遊業,令旅遊更快捷,旅費將呈下降趨勢。廣東一些旅行社就抓住時機,推出大量包機直飛東盟國家的旅遊產品,搶佔東南亞旅遊市場。
中國東盟自貿區佔世界1/3人口,貿易總額4.5萬億美元(349萬億港元),僅次於歐洲經濟區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是中國對外商談的首個自由貿易區。中國商務部貿研院院長霍建國指,這將有利中國一些優勢產品出口,像東盟生產較高的鋼材;同時中國也會從東盟增加原油、成品油及其他原材料。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