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人上肢康復治療新法機械臂+打機練肌肉

中風病人上肢康復治療新法
機械臂+打機練肌肉

【本報訊】電子及虛擬現實遊戲不限於年輕人世界,更有助中風病人的上肢康復治療。九龍醫院利用亞洲首部機械臂,加上虛擬現實遊戲等非傳統方法,為患者進行上肢訓練,寓練習於娛樂。有患者在治療後上肢可提高至眼眉位置,更有人可重溫書法樂趣,療法引入兩年已有逾千名中風病人受惠。
記者:袁慧妍

九龍醫院康復科主管張光宇表示,傳統中風康復治療利用神經康復原理,為病人上肢提供康復訓練,但訓練過程單調枯燥,「可能做做吓瞓着都有」,治療效果不理想,故此,該院手部功能訓練及研究中心提供四個非傳統治療,除「虛擬現實遊戲」及「機械臂」外,並有「約束及誘發性活動治療」及「活動導向性電療法」。
高級職業治療師陳玉蓮解釋,虛擬現實遊戲結合治療和遊戲,雙腳活動能力較佳的患者,可參與較大型遊戲,例如以「抹窗」,或用手「搬運及排列」中文字來重組句子等。若患者只能做到部份上肢活動,則可在桌面玩「打排球」,訓練靈活性及協調,遊戲更可刺激患者不同感官,當患者全情投入遊戲時,更可有效紓緩疼痛。

患者右手回復七成

至於亞洲首部機械臂則可根據患者個別的上肢肌肉力量,輔助他們練習,在電腦螢幕前虛擬日常生活,如伸手把蘋果放入籃子,改善上肢活動幅度和功能。病人潘伯表示,07年中風後右手不能提高,最初只接受傳統鬆筋治療,去年開始轉用機械臂,「呢個有趣味好多」,訓練後右手已可提高至眼眉位置,而且「着衫快咗,靈活咗」。
多次中風的黃伯右邊身體失去活動能力,他不甘心右手從此被廢,於是透過約束及誘發性活動治療,用手套把活動自如的左手套住,不再依賴左手功能,以意志迫使右手活動,右手功能終回復七成,可重新以毛筆書法,寫出工整字句。至於活動導向性電療法,則以人工電流刺激手指及手腕伸展,改善血液循環,並訓練患者張開手拿取或固定物品。

陳玉蓮表示,虛擬現實遊戲如重組句子,可大大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投入感及興趣。

突破傳統
新科技令患者更投入

傳統職業治療是指病人在職業治療師提示及協助下,重複某一特定動作,例如穿衣服、梳洗等,但三成中風病人接受傳統職業治療後,仍未能康復,缺乏自我照顧能力。近年引入新科技及儀器,令患者更有動力接受治療,虛擬現實遊戲將成為職業治療的新興項目。
九龍醫院康復科主管張光宇表示,外國電腦程式及軟件發展較快,治療用的虛擬現實遊戲項目更豐富,「例如患者會好似真係喺超市買緊嘢咁,或者搭緊地鐵行入車廂」,但基於成本問題,香港暫未引入這類仿真度更高程式。
此外,張光宇指歐美國家有研究顯示,利用電磁波及電流直接刺激中風病人的腦部,有助病人的手腳功能康復,並無副作用,但香港則有待更多安全研究及測試。他提醒癲癇症或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電流治療。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