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51歲的蘇珊奧斯曼因「遭受年齡歧視」離開工作了28年的英國BBC,前往中國擔任國際廣播電台早間新聞的主播。同樣的年齡,以當事人的說法,在英國受到歧視,在中國卻受到尊重,「在中國,人們尊重經驗,越老越值錢。我接受面試時,對自己的年齡本來有點遮掩,但實際上,考官對我的年齡和經驗很欣賞。」外人不可能知道中國人請了她,與她的年齡究竟有多大的關係,但隨便去中國大陸轉一圈,我們很容易發現,那其實是個年齡歧視相對嚴重的地方,許多招聘廣告白紙黑字寫着只請二十九歲以下人士,歧視得如此坦蕩,是因為歧視已成常態,招聘方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歧視。請了一個51歲的女人,三兩下手勢在國際間樹立起尊重年齡和經驗的形象,很合算。
話說回來,「越老越值錢」應該是一種共識,除非是純體力工作,否則,我真的看不出年輕為甚麼會是一種優勢。即使在娛樂圈工作,年輕的表演者擁有的是會貶值的美貌,年長的表演者擁有的卻是豐富的表演經驗及人生智慧的累積,誰敢說八十高齡的奇連伊士活比不上一個青澀的新人?
對幼齒的崇拜是令人悲哀的現象,只有追求官能刺激的社會才會要求各行各業的人都以年輕為炫耀的資本:唱歌的、跳舞的、表演的、播音的、寫書的、走貓步的……一個比一個年輕,沒有皺紋的臉孔,比臉孔更平滑光潔的大腦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