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擬提高風電門檻太陽能產能未過剩 成本需降

中央擬提高風電門檻
太陽能產能未過剩 成本需降

【本報訊】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在國家新能源產業中,雖屬新寵,但其面對產能過剩問題不會獲豁免,為解決重複建設問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透露,中央有意設立風電行業准入,並已成立標準領導小組。 記者:張活儀

史立山出席「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第四次部門聯合資訊發佈會上透露,中央會用有保有壓策略去引導太陽能發展。為提高國內新能源企業的技術水平,國務院昨日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進一步利用外資引資五產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業便榜上有名。

加強風電招標管理

史立山指出,風電裝機容量於過去數年增長快速,去年已達到1200萬,今年更可能要到2000萬左右,成為全球第三大風電國家。不過,目前設備製造商中能真正形成批量的可能只有3家,且行業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包括,內地風電企業的自主新能力不強,主要仍依賴國外技術的引進,同時亦缺乏一套完善的檢測認證體系,令發展面臨很大的局限。再者,由於行業門檻低,重複建設很容易出現。
故此,針對上述問題,中央將從4方面引導行業發展,史立山說,未來發展有必要控制低水準擴張;並會加強風電對招標方面的管理;同時要求今後的設備必須通過檢測認證機構的認證,並支援風電設備國產化,鼓勵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已牽頭,成立了標準領導小組,為基礎設施作出認證,但仍未有確實時間推行。

太陽能補貼難

太陽能生產所需的多晶硅,按史立山所言,其實並未出現產能過剩。他稱,中國今年太陽能生產可能需要2.5萬至3萬噸的多晶硅,今年產量約1.5萬噸左右,因此有50%需要進口。但其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就是不少企業在未來數年大量發展多晶硅,極速膨脹造成產能過剩。
發展太陽能還面對成本高,補貼難。史立山指出,目前每度電電價達1.09元,仍較目前傳統電價高出三分二,故此,行業發展下去,國家現時根本找不出補貼它的途徑。
史立山表示,要堅持發展,發電成本必須下降,降至0.7至0.8元,才可以長遠發展。史立山更借用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所言,「不降成本,可以發電,但是不能運用。」

風電設備行業現有的4大問題

1.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依靠國外技術的引進
2.缺乏一套完善的檢測認證體系,檢測能力不夠強
3.缺乏完善機制和相關機構,需加強檢測認證能力的建設,提高風電設備品質
4.須支援風電設備的國產化,鼓勵優勢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