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裁員30人

南華早報裁員30人

【本報訊】本港老牌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在除夕前兩天,宣佈再裁員,有30名編採部人員在迎接新一年之際失業。總編輯蔡翔祁說,不能保證過年後不再裁員。2009年是本港傳媒的「裁員年」,過去一年多,有近1,000名傳媒員工被炒。
受金融海嘯影響,《南華早報》900名員工今年3月曾經減薪,月薪二萬元以上的員工減薪5%至10%;但隨着經濟好轉,該報在10月宣佈由明年1月1日起,還原減薪前的薪酬水平。豈料事隔兩個月,又突然宣佈裁員。

指因重組編採架構

《南華早報》總編輯蔡翔祁解釋,裁員與節省成本並無直接關係,主要原因是編採部需內部重組架構,配合新發展。他亦不能保證過年後不再裁員。
他表示,《南早》編採部現時分為不同組別,包括港聞、體育、財經等,每組都有自己的編採及美術設計人員,重組是要將各組的編採人員綜合起來,集中精力做好新聞,及更有效地配合新的報道方式。
據本報獲得一份《南早》管理層昨日發給員工的內部信件指出,重組是要將編採工作與報章製作分開,令編採隊伍的工作,日後可擴展至網上媒體或其他新產品。刊登招聘廣告的ClassifiedPost也會重組,配合新招聘廣告業務。
據《南早》員工透露,昨日編採部一片愁雲慘霧,眾人心中都不滿管理層竟然在「年尾流流」炒人。
一名昨被解僱的員工透露,昨日突然被上司召見,通知即時解僱。為財經版撰寫「LaiSee」專欄、身兼香港記者協會執委的BenKwok,更是在放大假期間被裁。《南早》內部重組已進行了一段時間,市務部及廣告部較早前已重組,解僱了部份人,現時輪到編採部。

一年多傳媒裁千人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表示,過去一年多,有近1,000名傳媒從業員被裁;現時經濟開始好轉,傳媒機構原本應有空間增聘人手或加薪,《南早》卻在此時裁員,員工無法分享經濟復蘇成果,令員工感到憤怒;被裁員工中部份是具有豐富採訪經驗的資深記者,此舉會導致新聞業人才流失,影響新聞質素。

傳媒機構近年裁員情況

‧無綫電視 裁員:過去一年多裁員3次,合共裁減372人
‧亞洲電視 裁員:過去一年多裁員4次,合共裁減306人
‧南華早報 裁員:過去一年多裁員3次(連同今次),合共裁減70多人
‧星空傳媒 裁員:香港總部今年8月宣佈一年內裁員150至200人
‧經濟日報 裁員:今年初曾分批裁減部份員工
‧商業電台 裁員:今年初曾分批裁減部份員工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報章趨向融合多媒體

【本報訊】《南華早報》致全體員工的公開信稱,重整架構旨在提升編採工作質素,並希望加強編採人員應付印刷媒體的工作外,還要加強發展網上新聞。有學者形容在電視、互聯網等多方面衝擊下,本港報業面對生死攸關的威脅,故重整架構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表示,美國多家老牌報章均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紛紛重整架構融合互聯網甚至電視等,向多媒體方向發展,每月都有數百名新聞工作者因而丟掉飯碗;本港現正面對同樣挑戰,若不作出改革隨時難以繼續生存。

杜耀明:南早老化

不過,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指出,《南早》最大問題在於長期沒有具威脅的競爭對手,令它慢慢老化,新聞取態多以報道內地新聞為先,並不切合本港讀者需要,與社會脫節極需求變。
杜耀明認為,印刷媒體與互聯網整合並非易事,因為若兩者提供的內容相若,反映兩者結合未能為新聞增值;透過報道新聞在互聯網創造收入也相當困難,傳媒機構必須提供能吸引讀者的創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