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燈,聽來像「刺史風燈」或「乞賜風燈」,以為是封建社會臣子向皇上乞賜的聖物?不,聽錯也會錯意。它喚「氣死風燈」──不是「氣死」風燈,也不是「氣!」死風燈,而是「氣死風」燈。
風為什麼被氣死?當然因達不到目的,還遭揶揄譏諷,無用武之地,可怒也。
此燈並不堂皇華麗,沒帶半點神秘詭異,它是圓形的大宮燈,由十六根竹條作外圍,四根為主柱,加其他紮作加工匠巧手,整體糊上紅紗布,密不透風,只一個進口又奇小,風進不了,所以蠟燭點好後吹不滅,再大的風也沒轍。這是物理作用。
宮廷用燈動輒百千萬盞,點亮如同白晝,易被風滅跟進重點多費勁。宮燈流傳至今,以「氣死風」自得。
由一盞燈,不免聯想我們生活中做好的燈,有時亦遭人吹滅。對方是妒忌、不滿、打壓、出賣、揚威,或無心之失,總之都是暗箭小人,為避是非,你管不了別人,還是先管好自己吧。
一定是裝備不夠完善,保護稍欠週全,眼光有點失準,既無防風措施,也少了危機感防禦功能,被風氣死的你,活該。於是發憤圖強,前車可鑑,面面俱到,當糊好那層紅紗,你便知道:「我的日子到了。」風是否被氣死?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