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崛起,背後卻有一大群被遺忘需要的弱小。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曾雪儀,孤身一人到北京做義工,接觸到一群由鄉村走到大城市謀生的農民工及其子女,有一家大細住在垃圾場旁邊,一個月不敢外出,只為奧運製造處處昇平;女孩獲商人資助讀書,商人背後原來另有目的。阿雪把這些故事寫成小說,希望令港人對祖國的另一面加深了解。
六口家住垃圾屋
24歲的港大畢業生曾雪儀07年放下工作,孤身一人走到北京一間民辦學校當義工。由於農民工子女沒有太多機會及金錢參加課外活動,於是阿雪為他們籌組戲劇小組,從戲劇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夢想。
阿雪曾接觸過一個姓沈的學生家庭,一家六口住在由垃圾堆拾來的物料如布及竹等搭成的「屋」,每日在「屋」旁邊的回收場執垃圾謀生。她說沈父斷右腳,沈母有冠心病,大女兒出外打工,但四年前無故失蹤,至今下落不明,沈母現在仍會呼天搶地希望尋回女兒。奧運期間,政府怕影響市容,禁止市民當街執垃圾,沈家惟有躲在家裏一個月不敢外出,每日只吃簡單食物過活。
有一個來自農民工家庭的女學生獲商人資助讀書,但商人聲稱因生意出現問題,要求女孩有肌膚之親以助度過難關,女孩拒絕後脫離商人資助,需另覓學校讀書。
阿雪有感港人對祖國認識只限於表面,於是把一年半以來在北京的所見所感寫成《漂流到北京》,「祖國唔淨係有風光嘅一面。」《漂流到北京》由突破機構出版,在突破書廊及大眾書局書展有售,每本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