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前夕歐美多國普降大雪,然而冰雪冷卻不了氣候會議之後的公眾憤怒。英國首相白高敦斥責北京政府「劫持了哥本哈根會議」,這只是醞釀和積聚於會場內外的焦躁與悲情終於爆發的序曲,今後隨着空洞無物的哥本哈根協議細節商討進程,國際間的爭端還將一再升級。
筆者把來龍去脈簡化──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排放量佔全球百分之二十一點五;美國佔百分之二十點二;第三位俄羅斯佔百分之五點五;第四位印度佔百分之五點三;第五位日本佔百分之四點六,這三家的碳排量加起來也不及中美任何一家(以上均為○六年數據)。
不言自明,哥本哈根會議是否成功,中美態度最關鍵。惜乎中美一開始就激烈爭吵,令本來就時間緊迫的會議充滿悲劇氣氛。中方堅稱本國的廢氣排放是○五年才攀升上去的,此前地球八成溫室氣體都是發達國家的「歷史欠賬」。筆者不欲糾纏道德指責,全盤認同中方說辭。與會各國是要解決問題,不是來開批鬥會。好有一比,當香港市民爭取普選,北京羅列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殖民主義罪惡,再加上李肇星名言,民主普選「你爸媽有嗎?你爺爺奶奶有嗎?」
再化繁為簡,哥本哈根會議失敗的三大要素,第一是要求各國承諾減排時間表,北京強烈要脅非剔除不可;第二是已經取得共識的減排目標,到二○五○年全球減排百分之五十,發達國家在同一時間必須減排百分之八十,這條也在北京強烈反對下從協議中勾銷;第三是各國減排必須有國際機構的測量、報告、核查,中方強烈反對這三條準則,堅稱靠政府監督和法律管制就足夠了,特別是「可核查」這條涉及國家主權云云。當奧巴馬到會力陳如無國際監督「任何協議將只流於空談」。溫家寶和楊潔篪咬幾句耳朵,竟怒形於色拂袖而去,中方席位只留下低級別代表。
不管發達國家有幾多「歷史欠賬」,歐盟諸國有誠意減排;奧巴馬比他的前任更願意為環保作出承諾,儘管受到國內諸多利益團體的掣肘,但他沒有反對至二○五○年全球減排廢氣百分之五十,發達國家同一時間內減排百分之八十這個協議條款,反對的是中國。哥本哈根會議連目下這個近乎倒退的協議方案都幾乎出不來,溫家寶約見印度、巴西、南非三國領袖試圖整合新興工業國的立場,力抗歐美。已經會晤過溫家寶的奧巴馬聞知後竟單刀赴會,不請自來,溫總完全沒有想到美國總統也玩「白撞」,他讓奧巴馬等了足足半個鐘頭,但「四國同盟」卻被破局了。
於是北京乾脆與哥本哈根會議割袍絕裾而去,宣佈自己的減排目標是根據「國情」訂立的,不和哥本哈根協議掛鈎,也不和別國攀比。換言之就是我自己幹自己的,不接受任何條約約束,國際核查更提也休提。會議流產內幕,英國首相不會是最後一個爆料者,接下來整個世界的悲情與憤怒開始升騰了。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