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用於治療肌肉痠痛、風濕關節痛的外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品隨處有售,但並非絕對安全。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指,此類含有雙氯芬酸的外用藥品可經皮膚滲入人體,增加患肝衰竭的風險,外國曾有個案因此換肝或死亡,同時使用含該成份的口服止痛藥,對肝臟影響更大,建議市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記者:梁瑞琼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於本月初公佈有關含雙氯芬酸(Diclofenac)外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新副作用,研究員分析了3,700名使用此類藥品2至6個月後的情況,發現1%的病人的肝酵素較正常高8倍,曾有個案出現肝衰竭、肝炎、換肝甚至死亡,促請生產商在包裝上加上警告字句。
用後眼黃肚瀉即求診
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會長鄭綺雯指,雙氯芬酸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主要用於肌肉痛、關節痛及風濕性關節痛,外用藥品的成份可透過皮膚滲入人體產生藥效,其後在肝臟分解,經腎臟排出體外,若長時間(四星期或以上)吸收過多,或會增加肝臟負荷,引致肝炎、肝衰竭及黃疸病等,嚴重者更可死亡。
在衞生署的註冊藥物中,約有40多種屬外用雙氯芬酸藥物。她指,外用藥物有別於口服,毋須醫生處方便可自行購買,「以為自己可以買就安全,冇為意可能有副作用」。若同時服用同類口服藥物、撲熱息痛及酒精等,對肝臟影響更會大增。她提醒市民如使用後出現眼黃、胃口欠佳及肚瀉,應立即求診,又促請政府檢視有關藥物。
194種註冊藥成份含有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李家榮指,口服及外用的雙氯芬酸藥物用於風濕病科已近20年,屬常用消炎止痛藥物,會同時處方予病人,部份病人或需要長期使用,臨床上引致肝臟問題的風險不高,外服藥品風險更低。他呼籲正使用該類藥物的市民切勿過份恐慌,更不要停藥,「平日炎症控制得唔好都唔係好事」,若有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查詢。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本港共有194種已註冊藥物含有雙氯芬酸,現時無要求在包裝上顯示警告字句,但署方會留意其副作用。本港含有非類固醇成份雙氯芬酸的口服藥毋須由醫生處方,過去曾收過數宗不良反應報告,包括一宗大便變黑、兩宗壞死性筋膜炎及一宗過敏性休克。
部份含雙氯芬酸的外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PANAFLEXMAXPAINRELIEFGEL1%(必理絡)
‧服他靈
‧ALMIRALGEL1%
‧AOLTARENGEL1%W/W
‧TONDONACGEL10MG/G
‧UNIRENGEL1%
‧VURDONGEL1%
‧DICLORENGEL1%W/W
資料來源:衞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