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城市發展,銳意追上「國際水平」,首要是在生活內容上,複製西方經驗與感性。像節日,連萬聖節也變成可以玩樂與消費的節慶了,聖誕節自然更是高潮時段。
有趣是,這些節日的原始意義跟中國日常生活是完全割裂的。耶穌與聖經故事與人們無關,他們要的是甚麼?他們要的是那種「情調」,充滿異國風情,他們要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我們與世界是一致」的,他們要的是「小資」感受。是的,慶祝聖誕變成小資的餘慶節目,因為聖誕代表着華麗裝飾、派對、禮物、自由性愛,這些,都是很「小資」的。
在模仿西方人過聖誕的過程,現代中國人重新學習一些在貧窮與思想單一年代失落了的雅緻與情感。這些不是真的,但透過移植,成為生活的資本,帶領中國走向新年代。
好像今年夏天,胡士托音樂節四十周年,中國小資媒體也熱騰騰湊了一陣熱鬧。這跟中國是半點關係也沒有的西方自由音樂節,卻給煞有介事地紀念與回顧,是十分奇異的現象。從現實層面看,這是一種虛假的紀念與媒體操作,但樂觀一點看,則是傳媒在報道與探究西方文明標杆事件時,也在暗地裏散播自由、平等與愛的思想,表面是無關要旨,暗裏則是教育新生代,傳揚文明教義。
《十月圍城》的表面思想可敬,民主不是一朝一夕的,文明是要經過啟蒙與學習階段的。就讓現代中國人在慶祝聖誕時,在那些表象繁華裏,領略到一點不一樣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