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昨在北京出席《財經》年會時呼籲,中國應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盡量將本港人民幣業務市場化並放寬限制,包括允許持有人民幣的外國人在港開立人民幣賬戶,並准許本地資本市場活動,特別是股票買賣可選擇以人民幣作為報價交易單位。 記者:劉美儀
任志剛建議,可考慮最初在港直接引進內地資本市場產品,或其互換衍生工具作試驗,例如香港預託證券(HDR)。
今年7月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曾表示,目前分隔的中港金融市場將逐步融合,他期望投資者最終可以港元及人民幣兩種貨幣,在本地買賣港股。
不擔心港元邊緣化
任志剛昨日說,本港作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雛形已成功建立,但要深化推廣,應開通以人民幣作為本港股票買賣的交易單位,歐美投資者均希望能購買國企股票,他們可能並非駐足本地,若能增加以人民幣買賣股票的選擇,便毋須冒滙率風險。過去一年,流入本港熱錢逾6000億元,他認為,若這些資金能通過更多與內地相關的金融工具,在港以人民幣為單位進行交易,則港元滙率及利率都會更加穩定,外界亦不必擔心熱錢流進流出的影響,他相信有關建議不會令港元地位邊緣化。
金融海嘯引發市場對美元的信心問題,外界認為歐元亦非很好選擇,在大量流動資金充斥下,他相信,要穩定國際貨幣體系,需要「第三個國際貨幣作為第三條支柱」,建立超主權貨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旗下的特別提款權(SDR),或地區性貨幣,但這存在不少政治障礙,然而假以時日,人民幣是有可能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第三條支柱。
他說,「若人民幣繼續升值,20年後以同幣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將接近美國或歐盟水平,只要中國能保持貨幣及經濟穩健,便可確保國際貨幣穩定和信心,惟先決因素是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促簡化清算服務
為使本港人民幣業務進一步市場化,他建議當局可簡化人行與清算行中銀香港(2388)之間協議,在提供清算服務時,只保留單向兌換(外幣換人民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