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區快十歲了,在這大日子,一定有很多愛國愛澳的大人物出來充份肯定澳門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蘋果》也請來幾位人物,一起來評價澳門近十年的變化。小人物看大時代,說話總比領導人來得真切直率。
記者:蔡元貴、林社炳
補習社東主:停學做荷官 小孩子變壞
於07年9月,澳門網民開帖公投下任特首人選,明天就職的崔世安得票僅1.41%,票王是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吳國昌,麥健才屈居次席,得票30%。才哥是創作歌手、補習社東主,也是業餘氣象迷。他因為多次準確預測颱風路線,涉嫌落了氣象局的面;今年7月被司警請飲茶,網上留言又多次被刪,再度成為新聞人物。
網上發帖惹禍上身
「莫名其妙,點解講下颱風都會被人刪?就算我喺國慶60周年寫過一段撐國家嘅留言,結果一出此帖後,就被人狂刪颱風帖,討論區account更加今年七月被人鏟除咗。平時我冇得罪人,好無奈!」37歲的麥健才一直以「小麥」暱稱留言發帖,最終還被起底,惹禍上身。
有趣的是,他同時是愛國團體中華青年友誼文化協會的監事長,經常應邀出席認識祖國的官方大小活動,又常以創作歌手身份出席文娛節目。才哥喜歡憑歌寄意,他作過一首《你這剎那在荷方》:「停學可,來做荷,高中都可以?」有感於賭場高薪招攬年輕人當荷官,導致學生輟學打工,於是作此曲勸喻年輕人求學期間,勿受金錢誘惑而急於停學搵快錢。
才哥出過幾張唱片,銷量一般,收入來源主要是靠開設補習社。才哥經營補習社有18年,由小貓三、四隻的補習班搞起,發展至今天設有多間分社的教育中心。補習社見證了澳門十年來的經濟變化。04年金沙、永利等賭場陸續開幕,造就了部份澳門家庭收入大增,卻仍有很多人的財富維持原狀,結果貧富懸殊擴大,家長負擔能力大相逕庭。才哥因應不同學生收取的學費,差距可逾五成。
才哥還留意到,澳門開放賭權、經濟起飛後,學生修養的變化:「澳門家庭以前都係男主外女主內,好少媽咪出去打工。04年之後唔同晒,賭場工作薪金吸引咗啲媽咪出來打工,好多雙職家庭,父母都做嘢,屋企冇人管教,或者只交畀工人管,啲細路變曳咗。」
視覺藝術家:敢批評政府的人還很少
十年前澳門回歸,當地的「拍板視覺藝術團」會長朱佑人拍攝了一輯名為《沉默澳門人我不是》的紀錄片,探索澳門人會否敢於面對鏡頭,發表個人感受。十年前的受訪者,很多都認為,澳門是個小社會,人與人關係密切,怕公開說錯話得罪人。
愛到松山跑步的朱佑人說,在澳門,只要你到松山晨運,只要你找個茶餐廳坐下,就會聽到不少澳門人發嘮叨,可見澳門人絕對不是沉默的一群,只是怕面對鏡頭,很少公開宣洩不滿。他認為,可能是因為澳門是個小城,公開發表言論表達不滿,沒有人敢保證有否後遺症。
澳門回歸前,朱佑人在台灣讀大學,曾在澳門新聞局工作,賺了點錢又跑到美國南加州大學讀電影。他開始想,回歸後的澳門會變成甚麼樣子,於是拿起攝影機,拍他的處女作《亞明的澳門》,把自己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迷思,透過劇中人亞明演繹出來。作品獲譽為「完全澳門人電影」,引起很大迴響,多份澳門報章的影評與專欄都有論述。
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他再以《沉默澳門人我不是》這個題材,要求受訪的澳門人面對鏡頭,說出自己對「沉默澳門人」的意見。同一年他又跑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訪問曾在澳門居住的葡國人,剪輯成《忘不了,1999年12月20日》,並於澳門回歸當晚在三盞燈放映。
網上擴闊言論空間
回歸翌年,他創立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十年來凝聚了一班同好,拍攝澳門回歸後不同的寫實題材,定期舉辦放映會,分享交流,希望把這些澳門回歸後的點滴變化,串連成澳門蛻變的見證,可以說是澳門版的《獅子山下》。
朱佑人說,網上世界擴闊了澳門人的言論空間。十年後的澳門,多了不少敢言的網民,電台的烽煙節目多了聽眾發表意見。但敢於面對鏡頭批評政府談論政治的市民,還是少數。
德國辦報人:創首份英文報 監察施政
在10年前,原籍德國的夏禮賢(HaraldBruning)是通訊社駐澳門特派員,見證了澳門的主權移交。5年前,他開辦澳門第一份英文報紙,希望獨立監察回歸後的澳門政府。他認為,在澳門,傳媒不是不能批評政府,但政府是否聽得進去是另一回事。
當地部份報刊受資助
56歲的夏禮賢30多年前在德國的大學畢業後,因家人到香港從商,曾經居港5年,其間經常到生活簡樸的澳門,不覺戀上這個小城。98年澳門回歸前,有葡人選擇返回老家,有澳門人移民外國,夏禮賢卻決定定居澳門,在主教山「執到平貨豪宅」。
隨着澳門開放賭權,非葡語系的外來投資者急升。五年前夏禮賢與幾名傳媒人獲准開辦《MacauPostDaily》,成為澳門首份英文報紙。兩年前,他又與好友合夥開咖啡室。十年間在澳門買屋、辦報、開咖啡室,百分百是個在澳門落地生根的老外。
夏禮賢說,回歸後的澳門還算有言論空間,沒有禁制香港或外國報刊,但當地部份的報刊受到政府資助,難免令人質疑政府會否操控傳媒,做政府的傳聲筒。
但他認為,澳門傳媒還是有批評政府的言論,半官方的澳門電台「烽煙」節目中,澳門人還是可以暢所欲言。
已把澳門視作家的夏禮賢每年聖誕節都會回德國與家人相聚,但今年澳門回歸十年,他準備留守澳門,見證這個時刻。
戒賭督導主任:新一代賭博免疫力消失
澳門賭權開放,賭場越開越多。澳門出生、香港居住的明愛展晴中心戒賭輔導服務督導主任鄧耀祖慨嘆,澳門人原本世代相傳的「博彩免疫力」,回歸後已經消失,青年病態賭徒與日俱增。回歸十年前夕,他參加澳門馬拉松,沿途披上「不賭怡情、生活光明」的警世戰衣,要跟贊助賽事的賭業集團唱反調。
童年家教不要賭錢
51歲的鄧耀祖童年時覺得葡京的「雀籠」很吸引,家人告訴他是賭場,教他不要賭錢,「澳門以前人口唔多,公務員唔准入賭場,荷官更加唔准賭錢。澳門人邊個入過賭場,好快就街知巷聞。」賭權開放前,澳門人傳說有不爛賭的「免疫力」。
澳門回歸後,賭權開改。鄧耀祖認為,賭業確帶動了澳門的經濟發展,帶來繁榮,改善了澳門人的物質生活,但同時荼毒不少年輕人的價值觀;賭場高薪爭聘荷官,誘使年輕人無心向學,因為荷官收入遠高於大學畢業生。
鄧耀祖回想41年前坐船來港定居,第一眼受滙豐銀行、大會堂等高樓大廈吸引。他慶幸香港是顆東方之珠,而不是東方的蒙地卡羅。
2004年鄧耀祖回到澳門,為當地機構提供戒賭培訓服務;為方便出入境,去年6月補領了澳門身份證。諷剌的是,身為「戒賭大使」,澳門政府每次從以賭稅作為主要收入的庫房中,開庫派錢,他也有一份。他說自己惟有努力做好戒賭培訓,好好「回饋」澳門鄉親。
女投資移民:被騙數百萬 呃人就係叻
澳門有兩位來自西非國家岡比亞的移民,都在澳門回歸初期以投資移民身份取得澳門居留權,算是為澳門特區的經濟起飛作出了貢獻。數年過去,她們齊齊墮進一宗涉及數百萬元的騙案,此後對澳門社會風氣完全改觀。
陳思梅,在內地開設物流公司,為方便出入境,2002年參加了澳門投資移民計劃,在澳門紅窗門街買了一個價值百餘萬元的舖位,約1,300呎。內地嚴格限制資金出境,陳思梅須先花30萬元申請一個岡比亞護照,以非洲人身份移民澳門。聶月明,2000年以103萬元買下澳門一個1,000呎舖位,從江門移民過來。
投資移民政策是沿襲自澳葡政府,起初投資下限是400萬元;回歸後,特首何厚鏵為招攬更多資金,把門檻降低至100萬。2000至05年間,近三萬人成功移居澳門。
陳、聶二人分享到澳門繁榮成果的同時,也分擔了社會敗壞的後果。2007年,陳思梅與聶月明先後光顧澳門一間保險公司的經紀購買了合共480萬元的基金計劃,過程中不虞有詐,損失數百萬元。
經此一劫,聶月明對澳門社會完全改觀:「澳門呢幾年完全唔同晒,賭場多咗之後,澳門人感染咗唔好嘅風氣,啲人嘅質素變晒,好似呃到人就係叻。」陳思梅說:「以前覺得澳門人好純樸,呢件事之後改觀咗,律師都話,澳門以前唔會發生呢啲事。」
靚女與北仔進駐 舊區重建無期環境惡劣
居民叫她們做「靚女」,她們有些躲進污糟邋遢的後巷,有些公然花枝招展於大街。靚女身邊總有好幾位目光銳利的男子,居民叫他們做「北仔」。受惠於何厚鏵說了不做的務虛施政,這些靚女與北仔近年在澳門北區舊樓,越來越活躍。
明天下台的澳門特首何厚鏵,早在2006年初提出「爭取今年內在澳門一至兩個舊區啟動重建工作」,並宣佈以北區祐漢新村為首個試點。至今過了差不多四年,只聞樓梯響。
立法會議員吳在權今年提出書面質詢指出,自從政府公佈重建祐漢後,部份居民陸續遷出。由於該區的租金較低,大量空置單位被租給外來人口,導致區內龍蛇混雜,吸毒、賣淫、非法旅館、入屋搶劫等治安問題嚴峻,治安及公共衞生環境日趨惡劣,滋擾居民。
祐漢新村樓齡超過30年,都是五層高殘破住宅。澳門政府去年七月完成草擬《舊區重整法律制度》,至今仍未提交立法會審議,作為首個試點的祐漢區重建計劃更是遙遙無期。靚女和北仔一定慶幸何厚鏵沒履行承諾,否則他們不知何處搵食,居民卻深受其害。村內牡丹樓業主為杜絕色情場所,已在大廈安裝錄影系統,但靚女依然肆虐。
居民劉小姐說,祐漢新村幾乎每幢樓都有靚女與北仔作業,無論白天與黑夜。劉小姐認為,祐漢已嚴重影響澳門作為國際旅遊之都的形象,居民也擔心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