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峯會,成敗盡在昨天(周五)最後一日會議。在中美互不讓步下,政治協議因減排目標和審核問題險些胎死腹中。即使甫抵埗的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跟多國領袖開緊急會議,也改變不了形勢,奧巴馬呼籲各國怎樣都要達成一份空泛協議,勝過空手而回。
會談峯迴路轉,美國國務卿希拉莉(HillaryClinton)前天表態支持1,000億美元(7,800億港元)援助窮國減排方案,其中一個條件是要中國增加減排工作的透明度。中國副外長何亞非,隨後表示中國沒法律責任讓外界審核其自願性減排工作,但中國願在這方面增加透明度,進行「不侵犯中國主權和沒有干擾性的對話和合作」,如為減排行動報告作出解釋和說明,被視為中美各讓一步,令各方對達成協議燃起希望。
美、中、英、法、德、印度、巴西、南非等28國領導人和高官,前晚深夜閉門磋商三小時,至昨晨2時30分草擬出一份協議草案大綱,之後由較低層官員通宵開會商討最終字眼,供全體領導人早上討論。
不過當談到減排目標,分歧又再現,以致峯會遲了約兩小時召開。奧巴馬昨日一抵埗就改行程,先與19國領袖官員閉門磋商如何作最後衝刺。
中國總理溫家寶跟奧巴馬舉行了55分鐘雙邊會議,就卡住會談的三大問題:減排數量、資助窮國減排和審核發展中國家減排進度,作最後努力斡旋。但談判了無進展,中美都各自堅持減排底線,即美國只承諾2020年減排17%,還要以2005年水平計,中國則按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減碳強度40至45%而不限總排碳量。歐盟指中美沒有提出更進取目標,他們也不會將減排幅度由20%增至30%(1990年水平計)。
潘基文:難想像沒協議的後果
溫家寶其後在峯會發言時表明:「中國減排目標是根據國情而定,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鈎,總之會用實際行動履行諾言。」
到奧巴馬發言時,呼籲各國停止爭吵,地球正處於危急時刻,各國應以大局為重,就算得出一份不完美的氣候協議,也勝過空手而回。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要求120國領袖「今晚不要離開」,真至達成協議為止,「我不能想像120位領袖空手而回的後果」。
歐盟輪任主席、瑞典首相賴因費爾德指談判昨晨突然再膠着,因中國和印度妨礙談判,又指美國做得不夠。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則指中國仍反對國際監察減排,是磋商一大障礙。
最終出爐的協議草案,接納聯合國科學家小組的結論,要限制全球氣溫不能比工業化前上升2℃,以免產生災難性後果。草案指全球需要大幅減排,但富國減排數量仍未有共識,仍然留空。草案最具體部份,是關於資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列明2010至2012年會每年向窮國提供100億美元(780億港元),之後會逐步提高資助,到2020年會增至一年1,000億美元。這筆錢會來自廣泛的來源,除富國直接撥款,亦可能對海陸運輸燃料或金融交易徵稅。
刪去明年通過條約的條文
草案亦指新興發展國同意就本身的減排承諾接受監察,包括每兩年向聯合國氣候轉變秘書處滙報進度。草案最後刪去在明年11月墨西哥城氣候會議通過條約的條文。
就算奧巴馬最終能促成政治協議,亦令很多人失望。蘇丹代表批評:「草案很弱,毫不進取。」巴巴多斯代表說:「政治宣言可不能保證我們的生存啊。」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