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 擾 - 李純恩

騷 擾 - 李純恩

這天有條新聞題目是「十一英中名校『降呢』做中中」。
這條在外人看來似太空文的標題,只有吃盡「教育改革」苦頭的香港人才看得懂。
香港的學生家長,也不知道遭了什麼咀咒,要受這般折騰。同樣是兒女教育,還要選什麼「中中」、「英中」,我把兒女交到學校,沒指望你把他們教成個神仙,不過是讀書識字,在「知書識禮」四個字裏,幫忙完成前半部,「知書」就可以了,至於「識不識禮」,我自己會教。如此簡單的要求,竟也有困擾,還要我來選擇,是想孩子知「中書」呢?還是「英書」?這不是存心難為人嗎?
好了,即使因為市場需要,有的教「中書」,有的教「英書」,是不是也應由學校、學生和家長自由選擇呢?為什麼要由教育局來規定,設下標準,誰為「中中」,誰為「英中」。然後再於社會造成分化,分了高低,產生「英中名校『降呢』做中中」這樣的劃分和識別。
「中中」又如何?「英中」又如何?一樣的孩子,因為讀了一家不一樣的「中」,就不一樣了?那麼你說季羨林、饒宗頤、查良鏞、高錕他們,讀的是「中中」,還是「英中」?現在「清華」、「北大」或者「牛津」、「劍橋」、「哈佛」那些中英文俱佳的中國學生,讀的是「中中」,還是「英中」?如今香港許多中不成英不就,中英文俱差的大學生,他們讀的是「中中」,還是「英中」?
母語不用誇張,外語也毋須強調,語言是工具,有用的話,管你環境如何,都會努力去學的。教育當局,不用像個婆婆,心思不要用得這麼無謂,好好把住教材質量,看好學校質素,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