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養猴,某日對群猴說:食物不夠了,以後早上分三個桃子,晚上分四個。群猴一聽鼓譟起來,狙公連忙說:那就改成早上分四個,晚上分三個吧。群猴大悅。
欺騙猴子有虐畜之嫌,但猴子畢竟不是人,「田忌賽馬」卻是騙人。戰國時代齊國田忌與王孫賽馬,孫臏面授機宜,讓田忌下重注,然後用下駟和對方上駟比賽,用己方上駟和對方中駟比賽,再用己方中駟和對方下駟比賽,結果先輸一場而連贏兩場。吾族將這故事奉為智慧結晶,一直流傳到我讀小學時的課本。須知比賽不是戰爭,後者可以用機謀,比賽卻要「費爾潑賴」(fairplay,公平),要正大光明。然而吾族中人從小就推崇那種小聰明小伎倆,難怪林語堂說「費爾潑賴精神在中國最不易得」;也難怪現今之世假冒偽劣、歪門邪道那麼多。
在最不關乎政治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中國作為現今世界碳排量第一大國,拿出「負責任大國」氣度,此其時矣,這畢竟比起改善人權和推行民主憲政要容易得多。果然北京政府宣佈在二○二○年把「雞的皮」(GDP)單位碳排量在二○○五年的水平上降低四成到四成半。聽起來不錯,但其他國家不是狙公養的猴子,以中國年年「保八」的增速,到二○二○年碳排量還會增加一倍左右。別家減排你增排,於是連發展中國家都嘖有煩言。
此前胡奧會上青梅煮酒,互相恭維「天下英雄君與操耳」的中美兩國,在哥本哈根爭吵得最火爆。美國確乎有其道義困窘,奧巴馬事前暗示要為「減排」作出較大讓步,卻遭到國內各方的強大壓力;歐盟也有類似困境,民主國家如何讓自己的人民接受去為整個世界做出更大奉獻,直到讓別國滿意為止,這是一大難題。
問題卻是,北京堅稱為發展中國家討公道,卻乏人領情。中美之間脣槍舌劍,招來更多人對這兩個碳排量大國的反感。尤其是窮國以及最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島國,它們應對氣候惡化的能力更弱,便提出比《京都議定書》更具約束力的方案,對老牌工業國和中印等國肩上責任都加了碼。殊不知北京率先出來反對,這又怎會贏得發展中國家的信服和尊重?
反觀巴西,《京都議定書》並無攤派給它強制義務,但巴西自動作出了減排承諾,而中國製造溫室效應的實際責任與巴西不可同日而語,真是情何以堪?不過北京自有解窘之法,在道德上它和窮國站隊,自稱受害者;在減排責任上它和印度站隊;在實際碳排量上它已超越美國歐盟,但它堅持追討老牌工業國製造污染的歷史欠賬,連「牙骱都贏埋」。
別看中美吵得最兇,在溫室效應上卻是「最不負責任大國」之難兄難弟,這點上真有「G2共治」的影子。因為中國碳排量佔全球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五,美國佔百分之二十點二(○六年數據),兩家共佔世界碳排量的百分之四十還多。所不同者,中國「雞的皮」(GDP)只佔世界總量百分之七,美國則佔百分之二十五。按二○二○年北京承諾的減排目標,以年年「保八」的增速,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是現在美國的兩倍多。哀我地球!
孔捷生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