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不是嘉年華 - 甄德汶

體育運動不是嘉年華 - 甄德汶

東亞運圓滿結束,香港健兒的優秀表現更為本港體育界爭取到自李麗珊及乒乓孖寶後的又一次各大報章頭版報道。除了獎牌數字創歷史新高外,男足的一面金牌更激起了社會各界對港足的一片歡呼聲。在外人看來,沉寂多年的本地體育界好像迎來了一個小陽春,而霍震霆亦隨即表示東亞運結束後,會總結經驗,考慮申辦更高層次的運動會,包括亞運及世界盃等。對於當局一臉大力支持體育發展,相信人人都舉腳贊成,但本港的體育發展是否由一兩面金牌或舉辦大型運動會便代表成功呢?
作為本港體壇的支持者,筆者過去數年親身入場見證了體育界否極泰來,本地足球由旺角場小貓三數隻到今天坐爆大球場;本地男籃永倫大戰南華,成為九伊場場爆滿的籃球盛事;到今天人人稱頌的東亞運佳績。但熱情過後,再看本地體壇發展,仍為一眾默默耕耘的運動員感到灰心。

官員視為政績工程

體育發展就如教育一樣,不能一步登天,但觀乎相關官員及議員的口脗,體育活動只是好大喜功的政績工程,大型運動會只像嘉年華會,讓運動員熱鬧過後便回歸平淡,繼續掙扎求存。
奧運馬術及東亞運接連在香港舉行,但這些花費巨款打造的「體壇盛事」為體育界帶來了甚麼?是一個拆掉重建體院的機會?是一個只能容納三千人的主場館?當運動員要為兼顧生計及訓練時,政府冷眼旁觀;當他們做出成績後,高官卻一改往日的冷面孔,換上一副與有榮焉的嘴臉。台上一刻鐘,台下十年功。香港男足守出了一面金牌,高官懶理球員有正常的操練課,向球會要求隊長歐陽耀冲出席座談會,這是對體育運動的支持嗎?對於球會要求政府在場地上提供支持,政府認為,場地只是足球發展的一部份,而且未必是最關鍵一部份。政府如此態度,便鬧出了日本足球隊在灣仔路邊的一個籃球場練習的笑話。最受港人歡迎的足球運動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項目運動員所受待遇更是不堪。
筆者所認識的本港運動代表中,有人要自掏腰包出席海外的比賽,有人為了延續運動生命而繼續學業,因為一旦離開校園便是面對生計與運動生涯的兩難抉擇。本地足球運動員還可勉強稱為全職,但其他運動項目卻沒如此幸運。運動員要完成一天的工作後帶着疲憊的身軀去練習,假使要代表港隊出外作賽更要自行向公司請假。這苦況便是本地運動員的生活寫照,他們背負着香港的名字在場上作賽,但除了獲得金牌的項目外,政府有對其他運動員看過一眼嗎?

從不理體育界不滿

各體育總會的行政為人詬病多年,於東亞運開幕式更有「香港體育苦主聯盟」到場示威,表達對本地體育界的不滿,官員有聽到那微弱的聲音嗎?當他們爭相與本地體壇精英合照時,有想過背後數萬名運動員還在苦苦求存嗎?要本地體壇再出發,不面對運動員的切身問題是不成的,畢竟,運動員才是運動發展的重心。
甄德汶
新青年論壇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