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經濟學最後一位大老 - 盧峯

探針:經濟學最後一位大老 - 盧峯

作為美國經濟學大老PaulA.Samuelson(薩繆爾森)後學晚輩的克魯明在他的blog上寫了一篇短短的悼文,懷念這位亦師亦友的經濟學大師。網誌附了一幀克魯明辦公桌的照片,枱上放的其中一本書正正是薩繆爾森的傳世著作"Economics"的一九四八年第一版(筆者念書時看的是第七版)。
薩繆爾森著作不少,但很多人都把這本類似教科書般集大成卻沒有太多原創性的"Economics"看成是他最主要的著作。這當然跟書被世界各地大學廣泛採用,長期成為學生標準教科書有關。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薩繆爾森這本通論性的著作令他某程度上跟經濟學的先賢鼻祖看齊,成為一代又一代學經濟的人的指路明燈。
從一七七六年阿當斯密的《原富》出版到一九七六年這二百年間,有五本經濟學著作成為追求這門學問的人不能不看的書,成為「壟斷」市場的指定讀物。第一本自然是阿當斯密的《原富》,第二本是李嘉圖(DavidRicardo)的"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政治經濟學與稅收原理),第三本是彌爾(JohnStuartMill)的"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政治經濟學原理),第四本是馬歇爾(AlfredMarshall)的"PrinciplesofEconomics"(經濟學原理),第五本也是唯一一本由非英國人寫的指定參考書就是薩繆爾森一九四八年出版的"Economics"。(這裏先說一段小插曲,彌爾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自一八四八年出版後歷久不衰,除了書的內容紮實全面外,也跟牛津劍橋兩家名校互不相讓有關。馬歇爾是劍橋經濟學掌門人,他的"PrinciplesofEconomics"雖然更豐富及update,可牛津卻嚥不下這口氣改用馬歇爾的書,所以直到一九一九年,彌爾的書仍是牛津政治經濟學科目的主要讀物)。
在薩繆爾森後,也有不少著名經濟學者寫過類似的通論式經濟學原理,但隨着學科本身發展越來越複雜,門派越來越多,門戶之見越來越深,被視為某一學派學者寫的書不容易被其他學派接受,更不要說像薩繆爾森的著作那樣成為各門各派都用得上的基礎讀物。
克魯明最近也在編寫經濟學通論之類的書,但他的凱恩斯學派背景加上辛辣的筆鋒得罪不少人,他的經濟學通論實在不易被其他大學採用。換言之,薩繆爾森的"Economics"極可能是最後一本經濟學界共認的基本讀物,再出現另一個薩繆爾森或另一本類似書籍的機會不大。
有些人會把薩繆爾森視為凱恩斯學派在美國的領頭人,認為他不但把凱恩斯主義帶進書本,更把凱恩斯主義帶進政府經濟政策。六十年代甘迺迪總統及後來的詹森總統各項擴大政府開支及減稅刺激經濟的政策都跟薩繆爾森有密切關係。這當然有一定的理由,但正如凱恩斯自己不是凱恩斯主義者一樣,薩繆爾森並沒有拘泥於凱恩斯的理論,也沒有把凱恩斯的分析、概念奉為教條。相反,他對不同學派的理論持開放的態度,他寫的"Economics"更是不斷修訂以涵蓋湧現的新經濟學說。
可以說,他比較接近那種開放、寬容的老派學術傳統,把他說成是凱恩斯的門徒或凱恩斯主義者並不恰當。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