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女士面對最大問題是家庭收入不穩定,加上學歷低,缺乏工作經驗,一旦丈夫沒有收入,她會頓失所依。幸而短期經濟未有問題,專家指,她首要考慮有穩定回報的投資產品,令收入有保障,此外亦應嘗試兼職,增強獨立能力。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鑑章
江女士只有初中畢業學歷,隨丈夫移民來港,在港沒有工作經驗,丈夫是家庭經濟唯一支柱。她說:「丈夫工作不穩定,曾因連續多月沒有開工,沒有家用。即使有工開,每月家用亦不穩定。」
不過,每當江先生手頭較鬆動,會給一筆錢予江女士,其中一次江先生給了14萬元予江女士,她將大部份投資基金,作為女兒未來學費。
現金流須健康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正宏認為,有健康的現金流,才是理財根本,一般家庭需預留3個月至半年家庭開支作應急錢。雖然江女士家庭收入不穩定,但江女士算持家有道,故家庭支出不多,林正宏建議她預留一年開支約5萬元,作應急錢。
預留1年應急錢
江女士可以視乎當月家庭收支的情況,取用及補充應急錢,但需要預留一年的家庭開支作為原則。
雖然江女士的女兒年紀尚小,但教育開支會隨通脹增加,現時大學每年學費約4.5萬元,假設每年平均通脹4%,女兒17歲入讀大學時,需約28.3萬元,負擔非輕。
林正宏建議她預留應急錢後,餘額透過投資抗衡通脹。
-個案-
讀者:江女士(31歲)
職業:家庭主婦
家庭狀況:丈夫(52歲)、女兒(7歲)
家用:每月3000至6000元
家庭支出:每月4000元
可動用資產:現金27萬元、基金11萬元
症狀:丈夫收入不穩定
目標:改善收支狀況
澳元、藍籌股息高易套現
江女士投資時,應以流動性較高的外幣及股票為主,方便套現。此外,外幣存款利息較港幣高,但要注意滙率波動風險。由於美國財赤嚴重,預計美元貶值趨勢持續,建議在美滙短期走強時,買入利息較高的澳元,存入中小型銀行,半年定期利息有逾3厘(表1)。
基金買重中國風險高
林正宏建議,手頭現金扣除5萬元的流動現金後,餘下22萬元中,7萬元買外幣,15萬元投資股票(圖)。由於江女士對投資認識不多,要抱中長線的態度,切忌短炒,建議揀股息較高、股價較穩定的藍籌股,例如股息回報約5.5厘的恒生銀行(011)。
存款利息及股息,可令江女士每月有較穩定的現金流,即使當月丈夫收入減少,亦不致令生活過於拮据。假設外幣每年回報率3%,及股票年回報率7%,10年後有38.9萬元,較22萬元投資賺近1倍。再假設基金年回報率7%,三者10年後共有60.5萬元,其中28.3萬元,可作為女兒4年大學學費。
CFP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櫻妮認為,江女士現有約40萬元資產,但每月使費不多,短期經濟沒有問題。林櫻妮建議江女士,善用江先生不定期給予的大筆金錢投資股票,選擇較具實力的藍籌股,如發展及上升空間較大的保險股,國壽(2628)、平保(2318)等,由於作中長線投資,故可待股市調整時才入市。
此外,江女士現有基金組合,七成投資中國市場,三成購買資源類基金,風險較高,林正宏建議善用手頭現金,買入由一籃子股票或債券組成的均衡基金,分散地區及投資風險。林櫻妮則建議以月供形式,並應選擇沒有年期限制的計劃。
10年後投資回報
基金 金額:$11萬 年回報:7% 預期回報:$21.6萬
股票 金額:$15萬 年回報:7% 預期回報:$29.5萬
外幣 金額:$7萬 年回報:3% 預期回報:$9.4萬
合共:$60.5萬
丈夫成經濟支柱宜加保
江先生是經濟支柱,若有任何疾病或意外,即時影響家庭生活。林正宏建議江先生增加壽險及意外保險。
如江先生65歲退休,按每月家庭開支4000元,加上平均每年通脹4%計,13年需約82萬元。江先生52歲,吸煙人士,購買保費較低的定期壽險,每月保費約900元。
至於意外保險,保額同為82萬元,每月保費約190元。如江先生沒能力支付合共1090元保費,江女士亦應從現有資產撥取。
此外,林櫻妮建議江女士可趁女兒上學時間,找一份彈性高、學歷要求低的兼職,如家務助理或外賣員,除可幫補生計,亦可增加工作經驗,使生活得到較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