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飲食雜誌《美食與美酒》,甚有份量,編輯之一阿侖是我的老友,就明年的「五十家最好的餐廳」評論,要我做一個訪問,問題如次:
問:「你在判斷是不是喜歡一家餐廳的時候,第一標準是什麼?」
答:「好吃,好吃,好吃。」
問:「你覺得一個餐廳或做餐飲的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或者底綫是什麼?」
答:「實實在在,不投機取巧。不管客人付多少錢,都應該以美食和服務奉還。其中得少許盈利,是顧客能夠理解的,一旦太貴,顧客會離你而去。」
問:「本屆評選主題是『好食材』,你周遊列國,對食材了解頗多,你覺得什麼算好食材?你經歷過最感人的料理方式是什麼?」
答:「新鮮天然的食材,是最好的食材;可惜當今的,都是飼養的,或以太多農藥催谷出來的。最感人的料理方式,是母親做的,一代傳一代的大鍋煮炒。」
問:「都說經歷得多的人,就會更寬容,在什麼情況下你可以容忍一個餐廳的菜不好吃?有什麼事情是你不能忍容的?」
答:「可以容忍一家小本經營的餐廳劣質食物,不能饒恕大集團的偷工減料樣辦菜。」
問:「你對服務好這件事怎麼看法?」
答:「對付惡劣的服務,只有常去;變成了熟客,服務一定好。」
問:「好食材其實反映的是餐飲業的社會責任感。對於社會責任感這個話題,作為名人能否談談比較有意義的決定?例如社會公益和慈善等?」
答:「我還沒有能力成為慈善家。我呼籲政府在天水圍開闢一個小販的美食天堂,造就更多的職位,可惜計劃被推翻,政府決定開成停車場,只請零零丁丁的幾個管理員,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