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遇見每一個大陸文藝青年,都會表白他們對香港文化的喜愛。甚至香港辦了幾年的牛棚書展概念,也給廣州借去,在一幢老舊樓房再現二手書買賣神髓。周末與「小飛機場」的阿P再到廣州演出文字音樂的crossover練習,發現主辦單位的專業與細心周到,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種危機感是很貼身的。香港文化工作者,如果可以把基地擴至大廣東,發展空間會大很多。否則單在香港,市場有限,僧多粥少,士氣低落,最終只會讓自己的路愈走愈窄。
這個周末在廣州北京路舉辦的首屆廣州書墟,邀請兩岸三地作家帶來自家珍本舊書,擺檔販賣,光是氣勢已經令人刮目相看。辦書墟,他們的策略正確,不求多而求精,不谷人流,但要吸納有個性讀者。
在這個層面,我對中國的未來文化發展,抱持樂觀的看法。大江南北,首先就有地域差異,也容納小眾空間。像「小飛機場」這類獨立樂隊,在香港可能只有三千樂迷,演唱會來來去去是同一班臉孔,但到了神州,人數輕易上萬。生存變得不是太艱難,創作人可以比較從容地創作。
像前幾天夜裏到觀塘工廈某單位聽中國民謠歌手李志,他被評為中國小資們最愛的民謠歌手,難得來香港,也是十分低調。他也老實不客氣說以前聽香港歌長大,但現在質素都不行了。像李志這類歌手,到處跑唱,很容易累積樂迷。他們唯一的問題是,生存太容易也會讓人失去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