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隊打出身價波,網友戲言這是國隊畀面、日韓讓賽的「非戰」金牌。香港人不踩香港人,但香港人習慣踩香港波,認為踢波冇出息,波牛冇文化。在高球代表富貴(以富豪為首兼夾天價的高球俱樂部入會費為準)足球代表流氓的香港價值觀中,香港隊這班生力軍,完全是險中求勝。香港人熱捧國寶劉翔、郭晶晶與帥哥林丹。足球隊有十一位男子漢,偏偏沒多少粉絲睇得上。香港足球要爭寵,排在很多項目後面,二奶冇份,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未必入圍。這就是足球初賽門票售出率低得可恥的原因。家長望子成龍,絕少會讓金叵羅踢波,興趣班揀到最尾也輪不到足球。但這些家長啊,卻對C朗和亨利入迷,施丹來港掃貨,中年fans還乖乖地索簽名。「因為香港波水皮嘛。」這是狡辯。香港隊一池死水的敗局,正是香港人長期漠不關心的死因。李健和幾好波家長知道嗎,噢,報紙訪問做飲食專輯,高官名人有兩版,輪到李健和,只得一版。現實啊。
贏了日本,港隊沒有中田英壽,風光一陣,難免打回原形。但金牌效應至低限度會帶來少許改變,家長鬧「唔練琴想去練波?衰仔,讀書唔成爛仔才去踢波」這種刻薄說話,會收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