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北京在氣候大會的如意算盤 - 張華

探針:北京在氣候大會的如意算盤 - 張華

北京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前,宣佈減排目標,也就是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並非總排放量),到二○二○年比○五年減少四成至四成半。這個減排目標有點取巧,原因它只減慢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實際上中國還可能因為經濟增長,碳排放一直增加至二○三○年。北京擺出合作姿態,應有所圖,那北京最想得到甚麼呢?
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在今次氣候大會提出兩大要求,其一是要求歐美等發達國家,信守《京都議定書》承諾,到二○五○年,比九○年減少八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二,發達國家捐出百分一國內生產總值,成立一個四千億美元基金,協助發展中國家落實減排措施。
對中國來說,無論是千億元基金,還是發達國家信守承諾,爭取到固然不錯,失敗了也沒甚麼大不了,因為北京最想要,並非這些。
錢,中國不缺,即使每年拿一萬億元去減排,也不成問題,更何況提高能源效益、推動全國使用清潔能源等,完全符合北京的發展方略。雖然中國不缺資金,但缺人才、技術,而歐盟在可再生能源,美國在氫能、可再生能源及碳捕獲技術等方面,遠勝中國。因此,中國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歐美的技術支援。
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近月多次表示,希望在哥本哈根會議中,能夠就資金和技術問題看到發達國家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成員鄒驥指出,中國要實現減排目標,需要發達國家的支援,比如工業領域關鍵的六十二項減排技術,其中四十三項核心技術需要發達國家轉讓。
「六四」後,西方國家禁止敏感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而部份減排技術,也在受管制之列,不是中國願意出錢就能買到。過去二十年,中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希望歐盟早日解除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曾在中國領導人拿着巨額經貿定單到訪時,公開表示支持歐盟放寬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但定單到手後,這些承諾都不了了之。
因此,只要在環保技術的轉讓方面出現突破,其他高科技產品輸華的解禁就指日可待,這對中國提升中國製造的技術含量,推動產業升級及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迫使歐美放寬環保技術的轉讓限制,就是中國在今次氣候大會的最大收穫!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