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白宮幕僚通知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得到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時,他的即時反應是反問這是否惡作劇(Isthisajoke?)。直到幕僚及國務院官員再三查證無誤後,奧巴馬才敢相信這是事實,然後有點不自然的走到白宮草坪上說說得獎感受。
前兩天奧巴馬正式接受獎項時當然沒有了起初那份「抓頭」的感覺,可他也明白這個和平獎來的有點太早,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他沒有按傳統出席一場又一場的慶祝會或記者會,放棄了跟挪威國王的慶祝午宴,選擇了低調行事。奧巴馬的演說同樣沒有提出甚麼高遠的理想,沒有意欲留名後世的原則、宣言與主義,還取了一個老掉牙的題目──「公正與持久的和平」(AJustandLastingPeace)。
選擇低姿態,選擇這樣一個平實及帶點沉悶的演說主題不能算錯,從公佈奧巴馬得獎的那一天開始,除了和平獎委員會的幾位成員外,全球大部份人的反應其實都跟奧巴馬差不多,懷疑這是甚麼惡作劇或是不敢相信,因為奧巴馬上任還不足一年,除了發表了一大堆演說和提出了對伊拉克、阿富汗的新策略外,具體的外交成績一項也沒有,伊朗、北韓、以巴等衝突熱點還沒有降溫。奧巴馬根本沒有甚麼可以炫耀或高調慶祝。
另一方面,美國現階段仍陷身於兩場戰爭中,有差不多二十萬大軍正在中亞及波斯灣不同地區作戰,一些軍事行動更免不了引起平民死傷及流離失所。不少人質疑美國才是造成世界不穩及動盪的元凶,身為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卻居然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不得不費點唇舌為自己及和平獎委員會解解畫。
在演說中,奧巴馬提出「正義之戰」(JustWar)是保障世界和平的努力的一部份。他強調這樣的戰爭不僅要師出有名,不僅要得到有效授權,更要恪守不屠殺濫殺無辜的日內瓦國際公約原則。從理想上看,奧巴馬提出的原則當然擲地有聲,但要真正落實卻是難之又難。
別的不說,單單不殺傷無辜平民這一條已不容易做到。正如著名歷史學者霍布斯邦(EricHobsbawm)所言,從一次大戰開始,人類的戰爭行為出現了倒退的現象,從十八、十九世紀那種有限度戰爭,專業軍隊對壘的戰爭轉變成你死我活「殊死戰」(TotalWar)。軍隊與平民的分野變得越來越模糊,作戰各方的司令部、參謀部公然以平民、非軍事設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為攻擊目標,以削弱對方的有生力量及經濟力量,以打擊人心及政府的管治威信,以造成最大的傷痛。二次大戰中從倫敦到東京到史太林格勒到德累斯頓到柏林都成為空襲的目標,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美國用原子彈襲擊廣島及長崎,死傷的幾十萬人更幾乎全是平民。
後來的越戰、阿富汗戰爭,美蘇兩國同樣沒有放過平民目標;八十年代伊朗伊拉克戰爭中,薩達姆更乾脆以生化武器對付懷疑支持伊朗的部族及庫爾德人。甚至恐怖組織如阿蓋達也選擇以無辜平民為殺傷目標,希望造成最大的心理、政治影響。
更何況武器殺傷力越來越厲害、準確度再高的飛彈也會波及鄰近的建築物或設施,造成無辜平民傷亡。把這些因素加起來就可以知道人類的戰爭行為要回到較文明的十八、十九世紀模式實在不容易,要打所謂「正義之戰」(JustWar)更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