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中國時事評論的人,往往會遇到令人沮喪的情況。不是因你的措辭言語沒能通過審查,而是你的評論在若干年後重新拿出來,會發現它對當今發生的事情依舊具有時效,仍可繼續使用。這樣的便利,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貪圖,因為這說明你的文字對當政者的施政決策沒有起到太多作用,所以礦難、豆腐渣、食品安全、群體性事件等問題才會重複發生,而它們發生的原因卻都已在你的評論中有所提及。
政府沒能解決問題
我不是在說風凉話、對別人的苦難幸災樂禍,而是對當政者的置若罔聞感到憤懣,對中國頻繁出現的相同問題感到心酸無奈。
中國的貪腐問題日益嚴重,一眾高官時常說要加強監管的力度,從完善法律和制度上着手,可現實是往往只聽到打雷,卻不見下雨。市民從未停止發出「我們不要成為化學實驗品」的呼聲,但食品安全問題又有怎樣的改善?礦難、豆腐渣的不斷出現,已經使很多人失去了最起碼的同情心。他們往往會以類似「這樣的事不是每天都在發生嗎?有甚麼好大驚小怪」、「沒有辦法,這是國家發展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的犬儒冷漠的態度來看待,因為許多人已經失去對政府能切實解決問題的信心。
聽到這樣的話當然會令人心寒,可中國人卻真的走在這樣的路上,在經濟奇迹、大國崛起中逐漸迷失方向,拋棄人的價值、道德。
市民還能期待甚麼?像調查四川豆腐渣和賠償三鹿奶粉受害兒童這樣的問題,政府都沒能妥善解決,遑論從根本上解決一直阻礙中國「軟實力」發展的貪腐、民主和人權等大問題。
社會不斷重蹈覆轍
解決個別事件已經力不從心,對植根於官僚階層的弊端與體制落後的問題,政府又能有甚麼作為?是繼續以「慢慢來,我們正在想辦法」、「只有社會和諧穩定,問題才有可能解決」來搪塞民眾,還是選用強制手段制止人們的發言?多漠視和延遲一天,失去的就是本該好好活着、比任何東西都重要的人命,破壞的將是許多幸福美好的家庭──即使他們並不富裕,但他們關愛且不卑賤。
許多事是可以做的,可政府不願嘗試,也不允許市民付出,社會上許多問題不了了之,結果埋下了許多怨憤的火種。民眾的一次次上訪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可更多的是一次次無功而返和滿身傷痕與絕望的眼光。許多人連信訪局的大門都沒走到,就被截訪的人帶走了。
政府會不知道這樣的事?為甚麼不為民伸寃,而要下發文件要求地方政府「處理」好信訪問題?是工作量太大?還是民眾無理取鬧?如果在當地信訪有用,有些市民何須遠赴千里,到首都找尋公道正義?一直要「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何以距訪民於千里之外?
我相信,每個寫時評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評論在發表後就失去效用,因為這至少說明社會已經改變,沒有讓許多評論者所言之事繼續發生,重蹈覆轍。這不僅是評論者的希望,也是百姓共同的期待。
馮廣寧 內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