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署逼單親綜援媽搵工函件用詞近恐嚇 社工斥官僚

社署逼單親綜援媽搵工
函件用詞近恐嚇 社工斥官僚

【本報訊】最初被強迫參加「欣曉計劃」時,這批單親綜援媽媽想拒絕的。因為社會福利署那封用詞近乎恐嚇的官樣信,叫她們找工,並要馬上找,否則就扣減「夠食一星期」的綜援金。後來社福機構接手輔導,令她們慢慢走出陰霾。不過,1.7萬名欣曉參加者中,僅得29%像她們一樣,成功就業。社工也認為社署的官僚態度,差點令好事變壞事。
記者:雷子樂

現年40歲的Lily,4年前失婚,又要照顧兩個當時念小學的孩子,惟有硬着頭皮申領綜援。「感覺係好難受,覺得係被施捨,社署職員態度好對立」。那時候她告訴自己,「要生存就要靠自己」,決定待孩子升中就找兼職改善生活。兩年後她正在找工,就收到社署的信件,指已推行欣曉計劃,她子女已屆12歲,「必須積極尋找每月不少於32小時的有薪工作」,「違反規定每月會被扣減200元」。

懲罰措施作用細

Lily去年已脫離綜援網,現正任兼職普通話教師,月入約6,000元,要交租、供養兩個孩子,自己又半工讀公開大學學位課程。回望扣減綜援金這懲罰措施,Lily覺得沒太大作用,「最重要係自己本身態度,人哋有心唔做嘢,咪一樣會由得你扣!」然而,對真正有困難的綜援戶來說,扣減200元,等於扣起一星期的伙食錢。「隱蔽綜援戶」李小姐就因「唔忿氣」被扣錢,終向社工求助。
李小姐曾在銀行工作,97金融風暴,撞正丈夫爛賭,連累她被炒魷。她失婚後轉型做保險,獨力照顧2名孩子,高峯期月入3萬元。但2000年經濟再走下坡,她撐不住求助社署。「保障部個職員合埋眼同我講嘢,屋企人鬧我書又讀得最多,但係又攞綜援」,她從此變得隱蔽。直至沙田婦女會社工輔導,李小姐再找到一技之長,現正出任兼職普通話教師。

社工批評計劃

沙田婦女會社工主任梁錦添批評,社署向單親綜援戶發出有關欣曉計劃的信件,令受助人感覺似賣身契,因而誤解這只是一個不找工就扣錢的計劃,忽略了個人輔導等服務,令成效大打折扣。

欣曉(優化)計劃成效

單親綜援戶性質:合資格須參加計劃 人數:47,526
單親綜援戶性質:獲社署豁免參加 人數:23,169
單親綜援戶性質:正式參加計劃(成功求職) 人數:17,448(5,203)
單親綜援戶性質:拒絕參加並被罰款 人數:6,909

資料來源:社會福利署

近七千人寧罰錢不找工

【本報訊】社署06年首次推出「欣曉計劃」,規定單親綜援戶的子女若年滿12歲至14歲,家長就要按規定尋找每月工作時數不少於32小時的有薪工作。截至今年8月,共有4.7萬名單親綜援戶合資格要參加計劃,當中2.3萬人因剛受家暴傷害;要照顧患病家人等理由獲豁免參加。1.7萬名參加者中,約5,203人成功就業。不過,6,909人寧被扣減200元綜援金也不肯找工。
協助推動計劃的香港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表示,部份綜援受助人抱着「罰錢咪由得佢罰」的心態,也有家長感到工作月薪跟綜援金相若,不願工作。社工游說時,會將重點放在綜援受助人的下一代,「例如問吓佢想唔想個仔慣咗係政府養?想唔想小朋友有錢學琴?但係冇理由納稅人要幫你完成理想」,以激發她的求職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