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中國在哥本哈根的底線 - 張華

探針:中國在哥本哈根的底線 - 張華

中國現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在今次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北京的取態將直接影響全球減排的努力,其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甚至比美國扮演更重要角色。那麼,北京在氣候峯會談判中,底線會是甚麼?
胡錦濤九月到紐約出席聯合國氣候峯會時表明,中國將採取有力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並設定二○二○年的目標: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五年顯著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達一成五;森林面積比○五年增加四千萬公頃。
距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十一天,溫家寶又及時宣佈落實胡錦濤承諾的具體指標:到二○二○年,中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五年下降四成至四成五,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家發展的長期規劃。雖然這些都是北京應付國際壓力的權宜之計,不能立即減少中國的碳排放,但有其合理性。
所謂單位GDP碳排放,跟總排放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每增加一個單位的GDP所需要的能源,這跟資源使用效率有密切關係。例如,去年中國每個單位的GDP,能源消耗量是日本的八倍、美國的四倍,更是全球平均值三倍,可見能源效率之低。單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亦即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跟胡錦濤提倡的科學發展觀不謀而合,不僅不會減慢經濟增長,還可提高增長質量、減少環境破壞等。不過,只要經濟增速高於單位GDP二氧化碳的下降幅度,中國的碳排放量還會持續上升,估計到二○三○年達到最高峯的一百億噸,屆時約佔全球總排放量四分一。
但是,限制總排放量,就意味着石油、煤炭等能源就有用量上限,這不可避免地影響經濟增長,這是中國及其他落後國家,絕不接受的安排。事實上,歐美等國在百多年前已進行工業化,多年來排放了全球七成半的二氧化碳,到他們經濟發展了,卻要求全球一起減排,於理不合。
因此,北京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第一條底線就是:減排可以,但不能影響經濟增長,這是不容妥協的原則。過去十多年,北京千方百計地「保八」,也就是保持經濟增長百分八,這是關乎中共政權存亡的問題,北京怎會為了環保而放棄呢?
不過,北京除了守住這條底線,其實還有更重大的戰略目標,下篇再作討論。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