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可惜,今天想盡快找一條枯木出浮越趨狹窄的維多利亞港,驚濤駭浪,絕不容易出走;乘天星小輪嗎,五分鐘又到彼岸。
可幸是,原來二十年前,前建築署署長李銘根早為我們着想,一早設計了一幢迎着風的帆,座落尖沙嘴維港旁,正就是文化中心。今天起,放棄與不倫不類的人無謂的爭拗,昂然闊步走入這艘文化船,可能,你會到另一個世界。
記者:梁佩芬
攝影:陳盛臣
李炳強(左)和龔超霞與文化中心共度二十年,龔這二十年來,從九龍區搬到香港區再搬回九龍,都從未想過離開,可能因為太忙,時間過得快,一轉眼,才知已經二十年。
工作二十年 未想過離開
1989年,世界發生不少驚天地的事,蘇聯撤出阿富汗、六四事件、柏林圍牆倒下、捷克「天鵝絨革命」、達賴喇嘛奪得諾貝爾和平獎、甚至任天堂出GameBoy……同年11月8日,標誌與外國藝術接軌的香港文化中心開幕,有兩個人,齊齊加入文化中心工作,轉眼已經二十年,竟然未想過離開!
時光倒流二十年,現職舞台技術總監的李炳強和二級文化助理員的龔超霞,早在開幕前數個月已加入文化中心做開荒牛。後者是公務員長俸制度下的員工,不離開本位絕不出奇,前者卻是合約員工,都選擇從一而終。我思疑:這個年代,有誰可待在同一個工作環境二十年?要待,都是沒法子走吧。「又可以這樣說,二十年前,文化中心內的設備及技術都是全港最高級最先進,不少當年與我共事的人,都成了後來建成的劇院裏的技術總監,這裏可稱為少林寺。」做電機工程出身的李炳強,當年也是盲舂舂入了舞台技術的範疇:「三十年前還未有演藝學院,我們做舞台的,都是半途出家,做得多經驗多,這也是我甘心留在文化中心的原因,可時時與外國藝術團體合作。」這裏的音樂廳歌劇院劇場,由龐大的《歌聲魅影》到「進念.二十面體」的實驗劇場都包攬,可以想像能學到幾多東西。「還有,連奧運會、東亞運等與文化沒關係的,因牽涉到文化中心廣場,我也要負責。」
龔超霞的工作則是如何分配場地、安排排練房的設備等事務:「問題天天都多,其實每份工都一樣,問題是你有沒有堅持下去,這是動力。」同樣是打一份工,曾是公務員的特首是否也有同一想法呢?
漸被人遺忘十件事……
能夠吸引國際知名團體來港獻技,文化中心背後一直鮮為人知,甚至快被人遺忘的小故事,何止這十件!就講座落香港地標旺地的文化中心本身,今番二十歲生日,多少人知?知了又有多少人提?提及卻又有多大篇幅?二十周年喎,竟何其靜音!
1.非凡設計一線天路
1979年奠基,1984年動工,1989年11月8日正式啟用,文化中心由前建築署署長李銘根設計,從天俯瞰如張開的翅膀,從地仰望像一張風帆。運用光線及曲線的特點,與各種尖銳硬朗的角形相配合,中午時分陽光透過屋頂玻璃窗,會射入室內成一條引人明路的光線。
2.查理斯王子揭幕
1989年11月8日,由英國皇儲威爾斯親王伉儷主持揭幕儀式,看,雍容的戴安娜,二人於當晚在音樂廳欣賞英國巴赫合唱團演出。
3.第一人:香港管弦樂團
揭幕節目是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演藝菁華」,首個演出《謝茜.諾曼與香港管弦樂團》於11月5日在音樂廳舉行。而首個來文化中心演出的國際團體則是德國科隆歌劇院。而香港管弦樂團也成為二十年來演出最多的藝團。
4.2001年開始藝墟
為藝術工作者提供創意的空間,攤位共分三類,即場攝影服務、即場繪畫及手工藝品。
5.「千弦齊鳴」破世界紀錄
2001年2月香港中樂團在露天廣場舉行「香港胡琴節」,千名樂手創下了「千弦齊鳴」的健力士世界紀錄。
6.一千萬管風琴
開館時音樂廳已有座造價一千萬元的管風琴,奧地利製造,有四個鍵盤、九十三個音栓及八千支音管,是東南亞最大型的機械管風琴。
7.天天都有導賞團
1991年1月開始設導賞團,可選擇粵語、普通話或英語講解,收費$10,天天舉辦。
8.法國送《翱翔的法國人》
在文化中心廣場有一座法國藝術家Cesar的作品《翱翔的法國人》,銅鑄,重6噸、高4.8米、長8.4米,於1992年4月正式揭幕。
9.N次改良音響
音樂廳音響設備作多次改善工程,包括座椅座墊、迴音板、舞台門、燈光及通風系統等,1997年為配合龐大樂團演出臨時加建延伸舞台,1998年更擴大舞台面積。
10.最貴門票$2,500
2005年11月13及14日在音樂廳舉行的《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出售最貴門票$2,500,旋即售罄,搞到康文署要安排在戶外直播兩晚音樂會。
功臣眼中十件事……
經過多少風雨,李炳強和龔超霞與文化中心齊走過二十年,眼看多少變化起跌,雖辛苦,卻值得,只是,感慨維港越來越窄,人的心胸也是。
1.《歌星魅影》連上129場
龔超霞:「二十年來,最大型,上映場數最多,一定是1995年來港的《歌聲魅影》,一連上演了129場,創下單一演出最多場次的紀錄。」
李炳強:「文化中心還破天荒安排全體員工看預演,讓我們知道何時放人入場、背景及音響要如何配合。」
2.Phantom後觀眾普及化
龔超霞:「二十年前,觀眾都以上層人士為主,來港的國際團體都比較曲高和寡,直到《歌星魅影》那年開始明顯普及化,大堂開始增設不少展覽吸引各階層。」
3.《西貢小姐》的直升機
李炳強:「每次外國人來港我都很興奮可吸取經驗,如《孤星淚》運用轉盤技術,《西貢小姐》如何在場內製直升機。」
4.多了WallBanner
李炳強:「2003年,旅遊事務署舉辦為期7天共38場的燈光滙演《中電全城動感耀燈輝》,外牆成天然背幕,投射影像,現在我們仍配合《幻彩詠香江》。」
5.望不見獅子山
李炳強:「二十年前從廣東道那邊可望到獅子山,當時半島酒店仍未加建,北京道也沒大型商廈。」
6.迎合國際市場
李炳強:「2004年於大劇院安裝用電腦操作的吊桿系統,取代舊式的油壓控制,令運作和速度更準。」
7.寶塚歌劇團的嚴謹
李炳強:「日本人工作多嚴謹,從『寶塚歌劇團』看到,不止派員來港兩次視察環境,更邀請我往日本取經,可惜文化中心不放人。」
8.維港越來越窄
龔超霞:「二十年來,維港越來越窄,由只有中銀到現在處處高樓燈飾過多。」李炳強:「遲些還要遷拆天星碼頭巴士站,即明益港鐵以後天星小輪可慘了。」
9.沙士最冷清
龔超霞:「沙士一開始,已靜了大半,大部份早場節目如幼稚園畢業禮都取消,有海外團體也不來港,每天都是做清潔,一小時一次。」
10.香港表演團體退步
李炳強:「某些本港表演團體,偏離了演藝表演要合作要團結的真諦,太多私心,綵排不足,着重功利,表演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