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局在01年提出《市區重建策略》,列出225個重建項目,但至今只完成49個,按目前進度估計要多30年時間才能完成餘下176個項目。公共專業聯盟批評該局重建工作太慢,而大部份已完工重建項目的地積比率,平均上升30%,有違市民希望低密度發展意願。
項目違低密度意願
聯盟主席黎廣德昨估計,10年後會有2.2萬幢私樓樓齡超過30年,按市建局的重建速度一定「做唔晒」,加上大部份已完工重建項目內的地積比率平均上升30%,顯然是與市民希望低密度發展的意願相反,更造成不少社會衝突。他建議市建局退出發展商角色,並改名為「市區更新局」,放下重建及保育工作,專注協助舊樓居民維修大廈,如資助他們購買物料等,避免太多拆卸重建。他指,如樓宇結構太差必須重建,就一定要與受影響居民商討如何重建,減少重建時出現的爭拗。
身兼市建局董事的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贊成市建局改變職能,主力協助居民復修樓宇,而非強行收樓再建豪宅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