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美針鋒相對 誰更該反省? - 李平

蘋論:中美針鋒相對 誰更該反省? - 李平

丹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陷入困局,中國、美國更是在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氣候援助資金等問題上針鋒相對。中美這一輪交鋒,只是為溫室氣體減排協議累積籌碼,還是奧巴馬訪華所營造的中美蜜月的結束?中美雙方在經貿、政治等領域的衝突已有蔓延之勢,不免引人深思:雙方重利益、輕人權的格局還能維持表面的平穩嗎?
奧巴馬上月訪華時,既未在人權問題上向北京施壓,又在台灣、西藏等問題上作出讓步,試圖換取中方在氣候會議上的支持。但近日局勢驟變,中方在哥本哈根日日舉行記者會,左右開弓,既促美國「深刻反省」,又批歐盟不厚道。而美方在台灣、西藏等中方視為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也開始出招,奧巴馬據稱近日將向國會提交對台灣出售軍備的清單,包括黑鷹直升機、柴油動力潛艇等,又預定在明年初會見到訪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
中美新一輪的對抗,已從無縫鋼管、汽車等傾銷與反傾銷的商貿問題,擴展至政治領域,哥本哈根只是為雙方過招提供了一個新的擂台。美方要求中方將溫室氣體減排40%至45%的承諾納入國際協議,即接受國際監管,但遭中方拒絕;美方隨即表態,拒絕向中國提供氣候援助資金。中方則強調,發展中國家要求得到3,000億美元的氣候援助,不是「福利工作」,而是發達國家應履行的國際協議、「法律義務」。
值得關注的是,唇槍舌劍的中美兩國對昨日的世界人權日都保持緘默。前往領取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以至華府,都未曾關注已被關押一年的中國異見作家劉曉波、被判監的維權人士胡佳等,只有中國那些渴望得到言論自由、那些渴望合法權益不被侵犯的人士還在意這個日子。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奧巴馬民望下滑,需要更多的就業職位,能得到北京支持時可以閉口不提人權問題,不能得到北京支持時就變得寸土不讓;中共高層權鬥未息,外交取態也沒有放軟的餘地。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援助資金和技術轉讓,涉及中美兩國今後至少10年的龐大利益,雙方的激烈交鋒在所難免。長期依賴於打擊共同對手的中美合作關係,如今更形脆弱,利益當頭,人權、自由等普世價值也被忽略了。
應該反省的是:如果美國在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上投機取巧,豈能指望中國將減排承諾納入國際監管協議?如果中國在氣候援助問題上錙銖必較,又豈能指望在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崇高地位?如果美國不能站在維護民主、自由、人權的道德高地上,豈能指望中國負起大國責任?如果中國不能服膺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豈能指望得到國際社會的敬意?無論中國或美國,如果只有錢卻沒有德,豈是國際社會之福?
周一至周六刊出